第234章 奇计频出(第2页)
郭大路踌躇难决,其实除了楚红楼陈述的利害关系之外,最让他难以下定决心的,却是为了一个“名”字。
但凡统兵大将,谁不希望开疆拓土,封侯拜将,青史留名。
而他若是弃城退守,对于大夏帝国以及天下的百姓来说,固然是最佳的选择,但是对于他郭大路而言,只怕会因此落下一个弃城怯战的骂名。
那些稳坐朝堂的刀笔吏们,可不会设身处地的考量他郭大路的做法是否正确,他们只会看最终的结果。
到时候给他在史书上记上这耻辱性的一笔,那他真的就要背上了这样一个千古骂名,跳进洛河也洗不清。
个人得失与为国为民,使得郭大路陷入了无比的纠结之中。
楚红楼当然能明白他的想法,在他说出鬼方人阴谋的时候,他相信,能征善战的郭大路肯定就已经想到这些问题。
现在的关键就是看他能不能舍弃个人的得失,这也是为何他的语气会突然变得严肃而冷漠的原因。
郭大路在城头来回走动,眉头时而舒展,时而紧皱,看得出来,他正处于激烈的心理斗争之中。
楚红楼沉声道:“若是郭将军肯撤兵,在下倒是有一计,既能保证大军安全撤离,又能拯救这城内数万百姓。至于将军本人,俗话说得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将军正值壮年,日后建功立业,机会颇多,到时史书之上,必会给你记下公正的一笔。”
这话一出,无疑给郭大路难以抉择的内心又增加了一颗砝码。
终于,他脸上再次露出坚毅之色,拱手道:“郭某已经决定,愿意听从楚少侠的建议,至于如何撤离,还请楚少侠明示。”
关键时刻,他终究还是选择不计个人得失,以国家百姓为重,楚红楼微笑点头,颇为赞赏。
“在下以为,将军可以先从流民中征调数千青壮,这些人必须是要有家眷在城内的。然后准备十日干粮,让一万精骑先走,敦促着城中百姓,先行南下。当然,在这之前,将军必须亲自率领一万精骑,背靠肃州城,向鬼方请战,让这些青壮穿着军服,假意守卫城头,以做疑兵之计。如我所料不差,鬼方人必定不会应战,但他们也不敢放松,必定会时刻警惕城下的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