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十灰散(第3页)
霜降那日,十灰散成员齐聚乌木匣中。荷叶翠伞倒悬,伞面金纹映出两个愈后患者的身影:书生在竹林抚琴,妇人在田间采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溢之血得降,下脱之血得升。"大蓟将军的剑鞘轻叩匣壁,"然《临证指南》示警'血止后须养胃阴,慎用温补'。"他望向正在整理账目的棕榈掌柜,"那妇人后续所用归脾汤,可曾入木香炭?"
山栀姑娘的灯芯草在虚空中书写药方:"叶天士治崩漏善用二甲煎,吾等以鳖甲炭代生品,既存滋阴之效,又避寒凉伤胃。"她发间栀子已转为焦黄色,"此谓'师古而不泥古'。"
子夜钟鸣时,十道身影渐隐于乌木纹理。匣门闭合的刹那,可见茜娘的红绸与牡丹的画卷交叠成太极图案——这正是十灰散"异病同治"的玄机所在:凡血热妄行,无论上溢下脱,皆在炭药经纬间寻得归途。
大雪压檐的黄昏,仁心堂药柜上的铜锁泛起幽光。乌木匣内的十灰散成员浸在暮色中,炭化的身躯烙着深浅不一的纹路,恰似人体经络图。大蓟将军的剑鞘已与铠甲熔成玄色结晶,其上密布的气孔仍在吞吐药香。
"《神农本草经》言药物'各归所喜攻',此番历练,方知归经之妙。"茜娘的红绸缠绕着两缕发丝——青衫书生的乌发与农妇的灰发,"同是引火归原,上焦用京墨引血入心,下焦借醋味归肝入冲任。"
药柜外忽然传来老掌柜教导学徒的声音:"十灰散非独治血证,凡气火升腾之症皆可化裁。昔年江笔花治齿衄,以本方加骨碎补炭..."
牡丹的画卷缓缓展开,现出两个愈后患者的脉象图:书生尺脉已现从容之象,妇人太溪穴处阴脉渐充。"张仲景云'阴阳自和者必自愈'。"她将画卷覆在匣底,"吾等炭药之性,不过助其自和耳。"
子时梆响,小蓟的银甲忽然轻颤。月光透过窗棂,正照在乌木匣内《十药神书》的残页上:"血止后当如灰之寂,然灰中有火,不可不防。"茅根公子的素白绢衣渗出甘凉气息,"来年春分,若那书生科考再遇挫折..."
寒风骤起,十道身影在药香中沉入深眠。匣门将合之际,可见侧柏公子的折扇上添了新题诗句——"炭色本是无情物,却引离经返故途",墨迹中隐约透着藕汁的清甜与童便的咸寒。
仁心堂的灯火次第熄灭,唯有乌木匣内流转着十种不同的炭色微光。这些来自川西的大蓟、江南的荷叶、太行山的侧柏,在烈焰中蜕变的药材,此刻正以静默的姿态等待着下一次阴阳失衡的召唤。它们深谙离经之血的焦灼,亦懂得如何将这份灼热化作守护生命的余温——这或许便是《黄帝内经》"壮火食气,少火生气"的真谛,在灰飞烟灭与生生不息之间,永远保持着微妙的平衡。
————————
十灰散《十药神书》
【组成】大蓟 小蓟 荷叶 侧柏叶 茅根 茜根 山栀 大黄 牡丹皮 棕榈皮各等分
【用法】上药各烧灰存性,研极细,用纸包,碗盖于地上一夕,出火毒。用时先将白藕捣碎绞汁,或萝卜汁磨真京墨半碗,调灰五钱,食后服下(现代用法:各药烧炭存性,为末,藕汁或萝卜汁磨京墨适量,调服9~15g;亦可作汤剂,水煎服)。
【功用】凉血止血。
【主治】血热妄行之上部出血证。呕血、吐血、咯血、嗽血、衄血等血色鲜红,来势急暴,舌红,脉数。
【证治机理】.上部出血诸证皆由火热炽盛,气火上冲,络伤血溢所致。治以凉血止血为主,佐以清降、化瘀、收涩。
【方解】大蓟、小蓟凉血止血,既能增强澄本清源之力,又有塞流止血之功,故为君药。荷叶、侧柏叶、白茅根、茜根凉血止血;棕榈皮收涩止血,共为臣药。然本方证属气盛火旺,血热妄行所致,故以栀子清热泻火,大黄导热下行,以折血热上逆之势,使气火降而助血止;丹皮助诸药凉血清热,又合茜根、大黄活血化瘀,使血止而无留瘀之弊,均为佐药。诸药烧炭
存性,可加强收涩止血作用;以藕汁或萝卜汁磨京墨调服,意在增强清热凉血止血之功。本方为治热证上部出血之常用方。
【配伍特点】炒炭存性,纳清降以助凉血,佐祛瘀以防留瘀。
【方歌】十灰散用十般灰,柏荷茅茜丹榈煨,二蓟栀黄各炒黑,上部出血势能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