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杂论附子理中丸

第78章 地黄饮子(第3页)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瘴气源头山洞中,青铜丹炉轰然炸裂。披发方士狂笑不止,手中《火鼎经》残页纷飞:"以童男童女为引,佐以硝石硫磺,这龙虎丹..."他突然扼住喉咙,指缝间渗出黑血,丹炉碎片上的诡异符纹正泛着幽光。

 洞外十里桃林无风自动,三月桃花瞬间凋零。昔日埋藏的药渣破土而出,附子碎片化作赤蛇,熟地黄凝成黄精小人,与变异三七展开厮杀。石菖蒲虚影在林间显现,发间明珠照出地脉中窜动的黑气:"速取五月初五正午桃枝!"

 阴阳阁十二玉牌齐齐震颤。首座老者咬破指尖,精血点在龟甲裂纹处:"此劫须以《黄帝内经》'四气调神'为本,诸君听令——!"

 天部·清上焦

 红袍少年与玄衣男子并肩立于云头。附子烈焰焚尽空中瘴气,肉桂霜剑冻结毒雨。下方忽然传来惨叫——三个面赤发狂的村民正欲投井,却被青藤缠住脚踝。巴戟天自地脉中升起,肉苁蓉化作金丝锁住其任脉:"诸位于寅时误饮符水,邪热已入心包!"

 地部·调中州

 蓝裙少女掀起地皮,露出暗河中的腐臭丹渣。茯苓利水之力化作青龙,将毒水逼向特定方位。石菖蒲踏浪而至,九节菖蒲根须刺入河床:"此地五十年前原是义庄,阴尸之气被丹术激活..."紫衣妇人突然甩出明珠,照亮河底森森白骨。

 人部·固下元

 李秀才手持桃枝奔入疫区,身后跟着二十壮汉。昔日患者们按三才方位站立,将五月初五桃枝插入药渣埋藏点。地脉震动间,熟地黄小人从桃林冲出,黄精之气结成巨网罩住疫村。

 子夜时分,病危的赵三突然坐起。他臂上红斑退至腕部,形成太极图案。十二药灵虚影环绕病榻,各自结出玄奥手印。

 首座老者须发尽白,声音却如洪钟:"此刻阴尽阳生,诸药归经!"十二道流光汇入赵三天灵,熟地黄滋养的肾精沿督脉上升,附子激发的阳气顺任脉下行。当两股气劲在膻中穴相撞时,龟甲玉牌突然飞出,化作盾牌护住心脉。

 "阴阳互根,水火既济。"老者剑指划出河图洛书,赵三体内乱窜的丹毒竟被逼至右臂。薄荷弹来一滴晨露,石菖蒲掷出明珠,但见黑血自少商穴激射而出,落地成冰。

 三月后,河间县衙。痊愈的赵三率众捣毁丹炉残骸,在原址栽下百株连翘。桃林重绽新蕊,变异药材在茯苓调理下恢复本性,枝头挂着《汤头歌诀》布囊。

 阴阳阁内,十二玉牌焕然如新。首座老者将改良地黄饮子刻入石碑:"熟地黄九蒸九晒,附子用童便浸渍,薄荷改在霜降后采摘..."碑文末行小字:凡阴阳失调之证,当遵"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

 暮春细雨飘洒,李秀才在疫村旧址开设义学。孩童诵读声里,昔日的瘴气沼泽已成莲池。并蒂莲下,隐约可见熟地黄与附子化作的游鱼首尾相衔,在水中绘出太极图形。

 ————————

 地黄饮子《黄帝素问宣明论方》

 【组成】熟干地黄 巴戟天去心 山茱萸 石斛 肉苁蓉酒浸,焙 附子炮 五味子 官桂 白茯苓 麦门冬去心 菖蒲 远志去心,各等分

 【用法】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枣一枚,薄荷同煎至八分,不计时候(现代用法:加生姜5片,大枣1枚,薄荷2g,水煎服)。

 【功用】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

 【主治】暗痱。舌强不能言,足废不能用,口干不欲饮,足冷面赤,脉沉细弱。

 【证治机理】证由肾中阴阳俱虚,虚阳上浮,痰蒙窍道所致。“暗”者,舌强不能言也。“痱”者,足废不能用也。下元虚衰,肾精不能上荣于舌;加之肾阳不足,失于蒸化,水湿内聚,泛而为痰,痰浊阻于心窍,则舌强不能言。肾之阴阳两虚,则筋骨痿软无力,甚则足废不用;阴虚内热,则口干不欲饮;虚火上浮,则面赤;肾阳亏虚,不能温煦于下,则足冷;脉沉细弱,为肾阴阳两虚脉象。法当温补下元,滋阴壮阳,兼豁痰开窍。

 【方解】熟地黄、山茱萸补肾填精,滋补肾阴;肉苁蓉、巴戟天温壮肾阳。四药相伍,阴阳并补,温肾填精,共为君药。附子、肉桂温助真元,摄纳浮阳,引火归原,以增温补肾阳之力;麦冬、五味子、石斛滋阴敛液,以增补肾滋阴之功,共为臣药。佐入石菖蒲、远志、茯苓交通心肾,开窍化痰。少佐薄荷,借其轻清疏散之性,以助解郁开窍之力;以生姜、大枣为引,调阴阳,和气血。本方为治肾虚喑痱证之代表方。

 【配伍特点】阴阳并补,上下并治,以补虚治下为主。

 【方歌】地黄饮子山茱斛,麦味菖蒲远志茯,苁蓉桂附巴戟天,少入薄荷姜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