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大建中汤(第3页)
蜀椒的银铃在帘后忽响忽寂。他盯着公子眼下的青黑——那是比少妇更深的阴损之象,指甲月牙却泛着诡异的乳白。"伸出舌头。"他忽然出声,惊得公子腕间佛珠落地。舌面纵裂如龟甲,苔薄似蝉翼,在晨光中透出粉红肌理。
人参捡起佛珠轻捻:"夜半腹痛,醒后自缓。此乃阴阳不相顺接,如昼夜交割时天地失和。"
"寅时气血注肺经,他痛在脾胃。"干姜将公子衣袖卷至肘部,露出臂内侧浮起的青筋,"这是阴损及阳,阳损及阴的死结。"
檐下积雪忽然簌簌坠落。蜀椒抓起铜秤,银铃在寂静中裂成两半:"椒减四分,糖增十二钱。"
"你要用饴糖为君?"人参的参须拂过案上《伤寒论》,"一斤饴糖温补太阴,佐两钱椒姜破厥阴沉寒...这分明是颠倒君臣!"
"他腹中有冰炭同炉。"蜀椒突然扯开公子衣襟,心窝处竟有团状红斑,与老者胸腹灼痕如出一辙,"三年前误服硝石,寒热搏结化为痼疾。非以饴糖千斤之力,不能载椒姜入髓。"
炮制间蒸汽氤氲。饴糖正将三年陈麦芽糖熬至琥珀色,忽见蜀椒拎着酒坛进来。他玄衣下摆沾着泥渍,指尖捻着紫石英碎末:"用黄酒浸我十二时辰。"
"你要学那附子炮制?"饴糖搅动糖稀的手一滞,"蜀椒酒浸,辛热之性倍增......"
"所以要你守着。"蜀椒将酒坛推入地窖,银铃残片在坛口叮当,"若明日此时我神志不清,便把整坛糖稀倒进去。"
子夜时分,饴糖发现酒液已染作胭脂色。蜀椒的虚影浮在坛中,发间缀满冰晶,唇角却噙着火焰。她突然明白这是以酒为媒,让蜀椒的辛烈与饴糖的甘缓在时空中交融。
汤成那日恰逢雪霁。药汁在青瓷碗中漾出七重光晕:底层沉淀着紫石英的星芒,中层浮着酒淬蜀椒的赤霞,上层凝着饴糖的琥珀。公子饮下时,腹中如春雷破冰。
人参却按住他欲添第二碗的手:"此药需在酉时用桂枝汤送服。"他展开子午流注图,"酉时气血注肾经,借少阴之力导药入髓。"
蜀椒倚在门边冷笑:"再加条蜈蚣如何?"他指尖弹出一滴暗红药汁,落地竟开出朵冰花,"紫石英镇浮阳,酒淬椒引真火,若没有我的......"
"若没有饴糖姐姐融冰为泉,"学徒忽然插话,"蜀椒大人的火种早把公子经脉烧焦了。"他指着药柜上熟地黄新发的嫩芽,"就像那日您酒淬时......"
堂中倏然寂静。众人惊觉药柜里的熟地黄不知何时舒展了叶片,再不复往日蜷缩之态。
第七日寅时,建中堂的铜漏滴下最后一颗水珠。公子在客房酣睡,唇角还沾着饴糖特制的姜蜜膏。蜀椒的银铃残片泡在药臼里,与紫石英碎末融成新的铃铛。
"原是我错了。"他忽然抓起人参案头的《周易》,"乾刚坤柔,其血玄黄——哪有什么君臣佐使,分明是阴阳互根。"
晨光穿透冰棱时,公子在梅香中醒来。腹中温暖如婴孩蜷卧,三年来首次未见寅时刀绞之痛。他推开窗棂,正见蜀椒将新铸的银铃系在饴糖腕间。铃身刻着太极纹,一动便响起水火既济的清音。
药柜最上层,大建中汤的配伍悄然变化:饴糖居首,椒姜为翼,人参镇守中宫。熟地黄在晨风中舒展叶片,终于不再惧怕那串温柔的铃响。
雪水从檐角滴落,在青石板上汇成透明汤剂。这剂无形的大建中汤,终在四味药的碰撞中,熬出了天地间最精妙的配伍之道。
——————
大建中汤《金匮要略》
【组成】蜀椒炒去汗,二合 干姜四两 人参二两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用法】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胶饴一升,微火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如一炊顷,可饮粥二升,后更服,当一日食糜,温覆之(现代用法:水煎服,饴糖冲服)。
【功用】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主治】中阳虚衰,阴寒内盛之脘腹疼痛。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舌苔白滑,脉细沉紧,甚则肢厥脉伏。
【证治机理】腹痛由中阳虚衰,阴寒内盛所致。《素问·痹论》日:“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中阳虚衰,阴寒内盛,经脉拘急,故心胸中大寒痛;阴寒犯胃,浊阴上逆,故呕不能食。腹中寒盛,收引太过,腹皮拘急,上冲皮起,故腹中痛、出见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舌苔白滑,脉细沉紧,甚则肢厥脉伏,皆为阳衰阴盛之象。本证病势较急,治宜温中以散阴寒,补虚缓急止痛,标本兼顾。
【方解】蜀椒味辛性热,温脾胃,助命火,散寒止痛,为君药。张秉成日:“蜀椒之大辛大热,上至肺而下至肾,逐寒暖胃。”(《成方便读》卷2)以辛热之干姜温中祛寒,助蜀椒散寒之力;以甘温之饴糖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助蜀椒止痛之功,又可制约其过于辛燥,共为臣药。佐以人参补脾益气,补虚助阳,合饴糖重建中脏,缓急止痛,又使中气旺则邪不可干。本方为治虚寒腹痛重证之常用方。
【配伍特点】纯用辛甘,温补并施,以温为主。
【方歌】大建中汤建中阳,蜀椒干姜参饴糖,阴盛阳虚腹冷痛,温补中焦止痛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