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小柴胡汤(第3页)
寅时三刻,童子睫毛忽颤,呕出核桃大的胶痰。黄芩执笔在空中写就变化方:"柴胡减至四钱,加白芍三钱、钩藤二钱..."柴胡却伸手添入两片龙胆草:"既要清肝熄风,何不取《傅青主女科》'平肝清风'之法?"两人笔锋相触的刹那,方剂竟自演化出柔和紫光。
晨光穿透窗纸时,童子正抓着农妇衣襟讨水喝。众药望着消散的惊风邪气,忽见太虚境降下七色甘霖。青玉药柜上的《伤寒论》泛起涟漪,原本的"小柴胡汤"条文旁,竟浮现出淡淡金批:"临证变法者,当知方出法随,和合为贵。"
半夏擦拭着自动复原的捣药臼,忽将姜汁弹向东厢西阁:"往后可要这般配合?"柴胡抛接住黄芩掷来的苦茶一饮而尽:"仲景先师早说了'和解少阳',偏你们爱绕弯子。"檐下人参正教童子辨认药材,孩子的笑声惊起《神农本草经》里沉睡的药灵。
青玉药柜第三层的雾气渐浓,七道身影随着《伤寒论》合卷声隐入虚空。唯留柜面金纹流转,隐约可见"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十六字,在月光下泛着永恒的微光。
————————
小柴胡汤《伤寒论》
【组成】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甘草炙,三两 半夏洗,半升 生姜切,三两 大枣擘,十二枚
【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和解少阳。
【主治】1.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2.妇人中风,热入血室。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3.疟疾、黄疸等病而见少阳证者。
【证治机理】正气不足,邪入少阳。少阳经脉循胸布胁,位于太阳、阳明表里之间。伤寒邪犯少阳,病在半表半里,邪正相争,正胜欲拒邪出于表则热,邪胜欲入里并于阴则寒,故往来寒热。邪在少阳,经气不利,而致胸胁苦满、神情默默。邪客经郁而化热,胆火上炎,而致心烦、口苦、咽干、目眩;胆热犯胃,胃失和降,故不欲饮食而喜呕。妇人正逢经期或产后,感受风邪,邪乘虚侵入血室,化热与血结,致肝胆疏泄失常,故见月经停行或量减,或恶露不行,寒热发作有时。“伤寒邪气在表者,必渍形以为汗;邪气在里者,必荡涤以为利;其于不外不内,半表半里,既非发汗之所宜,又非吐下之所对,是当和解则可矣。”(《伤寒明理论》)
【方解】柴胡苦平,入肝胆经,透散少阳半表之邪,并能疏泄气机之郁滞,为君药。黄芩苦寒,清泄少阳半里之热,并能清胆热,为臣药。柴胡、黄芩相伍,一散一清,共解少阳之邪,为治疗邪入少阳的基本配伍。胆气犯胃,胃失和降,佐以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呕;因正气不足,邪从太阳传入少阳,故又佐以人参、大枣益气健脾,一者取其扶正以祛邪,一者取其益气以御邪内传,俾正气旺盛,则邪无内传之机。炙甘草助人参、大枣扶正,且能调和诸药,为佐使药。生姜与大枣配伍,调营卫,和表里。本方为治疗少阳病证之代表方,又是和解少阳法之基础方。
【配伍特点】透表清泄以和解,升清降浊兼扶正。
【方歌】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更用黄芩加姜枣,少阳百病此为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