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真不是中山靖王啊血狸奴
第407章 哪里不一样了呢?(第2页)
也果然不出袁盎,以及满朝公卿大臣的预料:听闻袁盎此番话语,窦太皇太后,根本没有流露出丝毫不喜之色。
非但没有不喜,反而还在辨认出袁盎的声音之后,极尽温和的笑着点了点头。
“自太宗孝文皇帝之时,我这瞎老婆子的心思,就总是逃不过太仆这双眼。”
“到如今,也还是如此啊······”
···
“——太仆说的没错。”
“按照先孝景皇帝临终前的嘱托,皇帝,确实到了加冠亲政的年纪。”
“过往这些年,皇帝也证明了自己,是由掌朝执政的能力的。”
“一场马邑大捷,更是打消了全天下人,对皇帝年幼继位的疑虑。”
“其实,就算太仆不提,我也打算在今日和诸公议一议,皇帝的加冠礼该怎么操办。”
“太仆替我提了,倒也省去了我一番口舌······”
温声细语间,肯定了袁盎的提议正中自己下怀,又轻轻呼出一口气,窦太皇太后便试探着转过头,大致看向西席的朝臣班列。
“皇帝的冠礼,是大事。”
“尤其还关系到皇帝临朝亲政,就更是关乎宗庙、社稷的事。”
“这件事,丞相、内史、少府、宗正、奉常五司一起办,我和太后亲自盯着。”
“时间,就定在春二月。”
“其他的,就由诸公商量着来吧······”
最后再道出一语,为刘胜加冠亲政一事做出最终指示,窦太皇太后便缓缓闭上了双眼。
这个态度,自然意味着朝仪接下来的进程,窦太皇太后原则上将不再干涉,转而将主持朝政的权力,交到了即将加冠亲政的孙儿刘胜手中。
而在御阶之下,如愿将小半个从龙之功揽入怀中的袁盎,也不忘笑着对窦太皇太后再一拱手,方心满意足的退回自己的位置坐下了身。
到这时,今日这场朝仪最核心的重点,便在袁盎的勇敢尝试,以及窦太皇太后轻描淡写的指示中敲定。
接下来的议题,自然就回到了刚结束不久的马邑战役——主要是有功将士的具体封赏。
能被拿到朝堂上商议的,自然不会是张三砍了两个匈奴人,该赏赐多少粮食、多少赏钱之类的‘小事’;
而第一个被拿出来商议的名字,也让殿内众人在极短的时间内,将注意力从天子胜加冠亲政,迅速转移到了汉匈马邑战役之后,汉家即将涌现出的这批新兴军功贵族身上。
“丞相桃侯臣刘舍,顿首百拜。”
涉及到裂土封侯,尤其还是军功侯,这个议题自然是由丞相亲自提出。
“马邑一役,有数千忠诚良将为国捐躯,此诚天下之大哀。”
“然此战,我汉家颇有斩获,于北蛮匈奴于当头棒喝,此亦天下之大幸。”
“今有于国有功者七人,军中将帅、朝中公卿皆以为:其功于宗庙社稷,可酬以裂土封侯。”
“臣斗胆,以此忠良七人之名讳相报,以供太皇太后、太后、陛下,又朝中诸公参详······”
···
“马邑一役,军中将帅、朝中公卿共举:上将军飞狐都尉张诩举首功。”
“陛下新元元年秋,张诩奉诏率飞狐都尉部进抵马邑东五十里,扎营备敌;”
“秋九月二十九,张诩设计引匈奴折兰、白羊、楼烦三部夜袭飞狐大营,又于营外将此三部反围于营内。”
“——马邑一役,匈奴折兰部共有两支万骑,共卒一万二千参战;”
“只秋九月二十九一夜,张诩所部飞狐都尉,便全歼匈奴折兰残部,共卒近万!”
“虽是以火焚营而全歼匈奴折兰残部,然亦得可断其形之首骨七千余,以设京观于马邑之外。”
“前数日,长安侯暗报确认:马邑一战,匈奴折兰部两支万骑全军覆没,无一人身还;折兰王哈侃亦在其中!”
“另白羊部、楼烦部亦损兵折将,共有首级四千余为飞狐都尉所得。”
“故马邑一役张诩所部飞狐都尉,净浮斩三千六百七十一级;若将匈奴折兰部算入其中,则当不下一万三千级。”
非但没有不喜,反而还在辨认出袁盎的声音之后,极尽温和的笑着点了点头。
“自太宗孝文皇帝之时,我这瞎老婆子的心思,就总是逃不过太仆这双眼。”
“到如今,也还是如此啊······”
···
“——太仆说的没错。”
“按照先孝景皇帝临终前的嘱托,皇帝,确实到了加冠亲政的年纪。”
“过往这些年,皇帝也证明了自己,是由掌朝执政的能力的。”
“一场马邑大捷,更是打消了全天下人,对皇帝年幼继位的疑虑。”
“其实,就算太仆不提,我也打算在今日和诸公议一议,皇帝的加冠礼该怎么操办。”
“太仆替我提了,倒也省去了我一番口舌······”
温声细语间,肯定了袁盎的提议正中自己下怀,又轻轻呼出一口气,窦太皇太后便试探着转过头,大致看向西席的朝臣班列。
“皇帝的冠礼,是大事。”
“尤其还关系到皇帝临朝亲政,就更是关乎宗庙、社稷的事。”
“这件事,丞相、内史、少府、宗正、奉常五司一起办,我和太后亲自盯着。”
“时间,就定在春二月。”
“其他的,就由诸公商量着来吧······”
最后再道出一语,为刘胜加冠亲政一事做出最终指示,窦太皇太后便缓缓闭上了双眼。
这个态度,自然意味着朝仪接下来的进程,窦太皇太后原则上将不再干涉,转而将主持朝政的权力,交到了即将加冠亲政的孙儿刘胜手中。
而在御阶之下,如愿将小半个从龙之功揽入怀中的袁盎,也不忘笑着对窦太皇太后再一拱手,方心满意足的退回自己的位置坐下了身。
到这时,今日这场朝仪最核心的重点,便在袁盎的勇敢尝试,以及窦太皇太后轻描淡写的指示中敲定。
接下来的议题,自然就回到了刚结束不久的马邑战役——主要是有功将士的具体封赏。
能被拿到朝堂上商议的,自然不会是张三砍了两个匈奴人,该赏赐多少粮食、多少赏钱之类的‘小事’;
而第一个被拿出来商议的名字,也让殿内众人在极短的时间内,将注意力从天子胜加冠亲政,迅速转移到了汉匈马邑战役之后,汉家即将涌现出的这批新兴军功贵族身上。
“丞相桃侯臣刘舍,顿首百拜。”
涉及到裂土封侯,尤其还是军功侯,这个议题自然是由丞相亲自提出。
“马邑一役,有数千忠诚良将为国捐躯,此诚天下之大哀。”
“然此战,我汉家颇有斩获,于北蛮匈奴于当头棒喝,此亦天下之大幸。”
“今有于国有功者七人,军中将帅、朝中公卿皆以为:其功于宗庙社稷,可酬以裂土封侯。”
“臣斗胆,以此忠良七人之名讳相报,以供太皇太后、太后、陛下,又朝中诸公参详······”
···
“马邑一役,军中将帅、朝中公卿共举:上将军飞狐都尉张诩举首功。”
“陛下新元元年秋,张诩奉诏率飞狐都尉部进抵马邑东五十里,扎营备敌;”
“秋九月二十九,张诩设计引匈奴折兰、白羊、楼烦三部夜袭飞狐大营,又于营外将此三部反围于营内。”
“——马邑一役,匈奴折兰部共有两支万骑,共卒一万二千参战;”
“只秋九月二十九一夜,张诩所部飞狐都尉,便全歼匈奴折兰残部,共卒近万!”
“虽是以火焚营而全歼匈奴折兰残部,然亦得可断其形之首骨七千余,以设京观于马邑之外。”
“前数日,长安侯暗报确认:马邑一战,匈奴折兰部两支万骑全军覆没,无一人身还;折兰王哈侃亦在其中!”
“另白羊部、楼烦部亦损兵折将,共有首级四千余为飞狐都尉所得。”
“故马邑一役张诩所部飞狐都尉,净浮斩三千六百七十一级;若将匈奴折兰部算入其中,则当不下一万三千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