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真不是中山靖王啊血狸奴
第403章 论功行赏(第2页)
“既然涉及到封赏,那自然就和少府内帑脱离不了干系。”
“——桃侯虽然已经贵为汉相,但也曾在少府履任多年,此次封赏,朕虽然不打算为难相府国库,但对于少府,还是想要听听桃侯的建议。”
“另外,对于有功将士的封赏规格,也希望桃侯能不吝赐教。”
淡笑着道出自己的目的,刘胜也不忘起身,对刘舍微一拱手以表敬意;
便见刘舍赶忙起身一还礼,方在殿内众人友好的目光注视下,试探着为刘胜的问题给出自己的答案。
“正如陛下所言:马邑大捷之后,朝堂最需要尽快完成的,便是对有功将士的封赏。”
“这其中,对于那些功劳大到可以封侯,又或是爵位应该提升到封君以上的人,陛下应该让车骑将军、上将军拟一份名册,并将这份名册拿到朝仪之上,由百官共议。”
“确定朝中公卿百官对这份名册没有异议,陛下才可以将此事交给奉常。”
“——裂土以侯的过程,是需要奉常来确保礼法健全的。”
“在得道陛下的命令之后,奉常会按照有功将士应该获得的食邑户数,在堪舆中选择户、口相近的备选之地。”
“待陛下奏请太皇太后、太后,才会最终定下某县为某位有功之士的彻侯封国。”
“而后祭祖、告庙,我汉家便会多出几位凭武功得以封侯的新贵。”
“在这个过程中,陛下和朝堂需要做的事,其实并不算很多······”
···
“真正需要陛下、朝堂为之操心的,其实是除去这些功劳足够封侯,亦或是足够成为封君、关内侯的人外的人。”
“这些人大都是在马邑有所斩获,但功劳却并没有大到封侯拜将的程度的人。”
“对于这些人,陛下首先要和军方的将领——尤其是他们的上官商议,看是否应当为他们提升官职。”
“如果需要,那倘若是从队率司马以下的职务,提拔为队率司马及以上的官职,陛下还应该召见他们,看看他们是否有独自领兵一队,且在战时自主智慧应战的能力。”
“若没有,就需要将他们暂时编入五官中郎将,于京中历练几年,在外放至军中担任将官。”
···
“除了升官、进爵,剩下的,自然也就是少府内帑最需要关注的:钱、粮等方面的赏赐。”
“说到钱粮赏赐,臣斗胆提醒一下陛下:和有功将士的封赏同样重要的,还有阵亡、伤残将士的抚恤。”
“——后者的重要性,甚至比前者都还要更重要、更迫切!”
“如果陛下先着重关注阵亡、伤残将士的抚恤,那并不会有人说陛下‘轻有功之士’,将有功将士的封赏耽误了。”
“但倘若陛下先进行封赏,而耽误了阵亡、伤残将士的抚恤,那恐怕天下人都会说:陛下只看重那些为自己立下武勋的人,却根本不重视那些为国捐躯、马革裹尸的人。”
“这无论是对军中将士的军心士气,还是对天下人的民心所向,都绝对会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小心翼翼中稍带些许坦荡的发表过自己的看法,刘舍也不管刘胜接不接受自己的提醒和建议,只拱手对刘胜一拜,便自顾自坐回了自己的位置,旋即微闭双眼,于这宣室正殿闭目养起了神。
诚然,刘胜让刘舍率先开口,给的理由是‘桃侯做过少府,而这次封赏和少府关系最大’;
但话虽如此,殿内众人却也都心知肚明:就算刘舍没做过少府,这第一个出来表达看法的,也必定会是刘舍。
——刘舍,是丞相。
是群臣避道、礼绝百僚,金印紫绶,礼同诸侯的汉相。
别说是封赏有功将士这种‘大事’了,哪怕是在宫中起一座凉亭、挖一个池子这种小事,刘胜理论上,也都要先问问刘舍的看法。
即便刘舍这个丞相和过往的汉相稍有不同,也同样改变不了这个现实:在这个时代,丞相往往并不是丞相,而是常务副皇帝。
朝野内外大大小的具体政务,更多是由丞相去跟进、推进,并具体完成,而皇帝则往往只需要分发任务,并最终核验成果。
“——桃侯虽然已经贵为汉相,但也曾在少府履任多年,此次封赏,朕虽然不打算为难相府国库,但对于少府,还是想要听听桃侯的建议。”
“另外,对于有功将士的封赏规格,也希望桃侯能不吝赐教。”
淡笑着道出自己的目的,刘胜也不忘起身,对刘舍微一拱手以表敬意;
便见刘舍赶忙起身一还礼,方在殿内众人友好的目光注视下,试探着为刘胜的问题给出自己的答案。
“正如陛下所言:马邑大捷之后,朝堂最需要尽快完成的,便是对有功将士的封赏。”
“这其中,对于那些功劳大到可以封侯,又或是爵位应该提升到封君以上的人,陛下应该让车骑将军、上将军拟一份名册,并将这份名册拿到朝仪之上,由百官共议。”
“确定朝中公卿百官对这份名册没有异议,陛下才可以将此事交给奉常。”
“——裂土以侯的过程,是需要奉常来确保礼法健全的。”
“在得道陛下的命令之后,奉常会按照有功将士应该获得的食邑户数,在堪舆中选择户、口相近的备选之地。”
“待陛下奏请太皇太后、太后,才会最终定下某县为某位有功之士的彻侯封国。”
“而后祭祖、告庙,我汉家便会多出几位凭武功得以封侯的新贵。”
“在这个过程中,陛下和朝堂需要做的事,其实并不算很多······”
···
“真正需要陛下、朝堂为之操心的,其实是除去这些功劳足够封侯,亦或是足够成为封君、关内侯的人外的人。”
“这些人大都是在马邑有所斩获,但功劳却并没有大到封侯拜将的程度的人。”
“对于这些人,陛下首先要和军方的将领——尤其是他们的上官商议,看是否应当为他们提升官职。”
“如果需要,那倘若是从队率司马以下的职务,提拔为队率司马及以上的官职,陛下还应该召见他们,看看他们是否有独自领兵一队,且在战时自主智慧应战的能力。”
“若没有,就需要将他们暂时编入五官中郎将,于京中历练几年,在外放至军中担任将官。”
···
“除了升官、进爵,剩下的,自然也就是少府内帑最需要关注的:钱、粮等方面的赏赐。”
“说到钱粮赏赐,臣斗胆提醒一下陛下:和有功将士的封赏同样重要的,还有阵亡、伤残将士的抚恤。”
“——后者的重要性,甚至比前者都还要更重要、更迫切!”
“如果陛下先着重关注阵亡、伤残将士的抚恤,那并不会有人说陛下‘轻有功之士’,将有功将士的封赏耽误了。”
“但倘若陛下先进行封赏,而耽误了阵亡、伤残将士的抚恤,那恐怕天下人都会说:陛下只看重那些为自己立下武勋的人,却根本不重视那些为国捐躯、马革裹尸的人。”
“这无论是对军中将士的军心士气,还是对天下人的民心所向,都绝对会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小心翼翼中稍带些许坦荡的发表过自己的看法,刘舍也不管刘胜接不接受自己的提醒和建议,只拱手对刘胜一拜,便自顾自坐回了自己的位置,旋即微闭双眼,于这宣室正殿闭目养起了神。
诚然,刘胜让刘舍率先开口,给的理由是‘桃侯做过少府,而这次封赏和少府关系最大’;
但话虽如此,殿内众人却也都心知肚明:就算刘舍没做过少府,这第一个出来表达看法的,也必定会是刘舍。
——刘舍,是丞相。
是群臣避道、礼绝百僚,金印紫绶,礼同诸侯的汉相。
别说是封赏有功将士这种‘大事’了,哪怕是在宫中起一座凉亭、挖一个池子这种小事,刘胜理论上,也都要先问问刘舍的看法。
即便刘舍这个丞相和过往的汉相稍有不同,也同样改变不了这个现实:在这个时代,丞相往往并不是丞相,而是常务副皇帝。
朝野内外大大小的具体政务,更多是由丞相去跟进、推进,并具体完成,而皇帝则往往只需要分发任务,并最终核验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