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章 宿命(第2页)
很显然:相比起百十来石不等的受举荐者,那些原本可以安详两千石高官生活的地方郡守们,才是这场交易中的责任承担方。
至于收获?
——受二千石举荐的人,等他混到二千石,当初举荐他的恩主,坟头草都不知道长了多高!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汉家自太祖高皇帝立汉国祚以来,便饱受‘国无可用之士’的困扰。
而在太宗孝文皇帝元年,那按照惯例进行的‘逼迫地方举荐良才’的盛宴中,便曾一具出现两个大才。
两个随便拎出哪一个,随便丢到其他任何时代,都能在青史之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的国士。
——贾谊,和晁错。
这二人,同生于太祖高皇帝七年(公元前200年),又同样在二十岁的年纪,受人举荐而入朝,得到太宗孝文皇帝的亲自接见。
在那时,人们都认为:这两个生于同一年,有着同样的年龄,又同一时间入朝的青年才俊,将成为恩怨情仇绵延几十年的死对头。
但从不曾有人想到:成为对手的,并非是这两个青年才俊,并非是北平侯张苍的弟子贾谊,以及‘儒家’出身的晁错。
在最开始,关东在狂欢。
——长安朝堂,一下就出了两个儒家出身的潜力股!
甚至就连贾谊,都被当时的晁错所骗过,并尝试着同晁错建立过私下的情谊。
只可惜······
“只可惜,袁丝阅人无数,成了整个长安朝堂,唯一一个没有被晁错骗过去的人。”
“嘶~”
“袁丝那话,怎么说的来着?”
“哦哦······”
“——即便是披着一层儒皮,晁错的身上,也依旧有掩盖不了的法家酷吏的恶臭······”
“嘿······”
一时间,几乎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朝臣班列的袁盎身上。
——最终和晁错成为对手的,并不是最势均力敌,也最该成为对手的贾谊;
而是‘闻’出晁错真实身份的小虾米:袁盎。
当年,也同样是第一眼——第一次同时得到太宗孝文皇帝的接见时,之前从不曾见过彼此的袁盎、晁错二人,便无缘无故的恨上了彼此。
如今虽沧海桑田,袁盎居庙堂之高,食九卿秩禄,晁错居北地之远,负戍边之责,但这二人之间的争斗,却也至今都还没有画上句号。
而今天,同样的一幕,再出于宣室殿上演。
——同样是一个儒家出身、一个法家出身两个年轻人,只见了彼此一面,话都没说上一句,便本能的恨上了彼此。
但没有人知道:这二人之间的明争暗斗,对未来的长安朝堂、刘汉社稷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
“怎朕不开口,便没人开口了?”
极其漫长的沉默之后,刘胜终还是主动打破了殿内,那好似被抽干空气般的压抑氛围;
而在刘胜开口之后,当今刘胜最忠实的狗腿子:丞相刘舍,便不假思索的站出身来。
“二位,都是陛下十分看重的才俊,将来未必不会有在陛下身边共事的机会。”
“便借今日,彼此相熟相熟······”
“——这位,是由现任廷尉卿赵禹,于先孝景皇帝年间举荐,并被太子安排去廷尉历练的张汤张监令。”
“——这位,是今岁考举金榜头名,儒贤颜回第十世孙,陛下钦点之状元郎:颜异颜生。”
有刘舍从中活跃气氛,殿内的氛围似是被驱散了些许;
先前被这两个年轻人唬住的百官公卿,也终是在氛围趋于缓和的同时回过身,调整好状态,澹然的看向殿内的两个年轻人。
有活力,是好事;
有竞争,更是好事。
尤其是在黄老学懒洋洋的把着政坛和学术界,让‘不做不错’成为一句流行于的当下,年轻官员愿意竞争、愿意做些什么,总还是一件好事。
但对于这两个年轻人,殿内百官公卿的心思,更多还是看热闹不怕事大。
——儒家和法家诶!
明争暗斗、互相攻讦数百年,至今都还‘不共戴天’的两个学派各自最杰出的新生代,居然同时出现在了天子刘胜,以及满朝公卿百官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