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外交谈判不是许愿(第2页)

至于太宗孝文皇帝刘恒在位的二十七年,汉家朝堂内外的大事小事,袁盎,更是全称目睹,甚至屡屡参与其中。

袁盎是这样一个情况,其他的人,也基本差不到哪里去。

——卫尉直不疑,早在太宗皇帝之时,就已经做了宫中的郎官,并逐渐受到太宗皇帝的重视;

——郎中令周仁,也同样是在太宗皇帝年间,就因为医术高超而得宠,并被太宗皇帝派去,照顾当时的储君:太子启。

甚至就连如今,在三公九卿之列最年轻的廷尉赵禹,也早就在太宗皇帝末年,做了朝堂有司属衙的左吏,并于孝景皇帝三年,因奉公廉洁而被任为令史,在当时的太尉周亚夫身边做事。

所以,对于刘舍提起太宗皇帝年间的事,大多数人表露出的都是回忆、追忆之容,而非兴致盎然。

太子启一棋盘砸死吴王太子的往事,众人自是有着极为深刻的印象。

不单是因为此事,在后来简介引发了波及大半个天下的吴楚七国之乱,也同样是因为这件事,真的很难让人轻易遗忘。

——储君太子下棋下的不高兴了,一棋盘把对座的王太子当场打死!

这样的事,无论发生在哪朝哪代,恐怕都会是震惊天下三五代人的奇观。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因为这件事太过于离谱、太过于荒唐,也实在让人难以忘却,所以对于当年,发生在这件事前后的朝中大事,众人也至今都还有这清晰地记忆。

——吴王太子刘贤身死,太宗皇帝勃然大怒,愣是亲眼看着太子启被按在宣室殿外,挨板子挨了足有小半个时辰!

怒火稍艾,太宗皇帝便满怀着羞愧,写下一封稍有些委婉,却也足够诚恳地道歉信,并派人带着信,将王太子刘贤的棺椁送回吴地。

约莫半个月之后,吴地传来刘鼻‘拒接接受王太子尸体’的消息,又过了小半个月,刘贤的棺椁便被送回了长安。

被刘鼻这么毫不迟疑地打了一巴掌,太宗皇帝自觉脸颊火辣辣的发烫;

又实在理亏,便只能厚葬刘贤,并将此事冷处理。

几个月后,刚好到了刘鼻‘三年一朝长安’的时间,按照制度,刘鼻必须要到长安觐见,向天子表明自己的忠诚。

但刘鼻却托病,向太宗皇帝请求‘等养好了病再去长安’,并且这一‘病’,就一直‘病’到了先孝景皇帝三年,吴楚七国之乱爆发的那一晚。

而袁盎方才所说的那件事,便发生在太宗皇帝第一次接到刘鼻‘托病不朝’的消息时。

——刘鼻托病不朝,朝臣百官惶恐不安,建议太宗皇帝‘先下手为强’;

在明确表示自己绝不会主动出手之后,太宗孝文皇帝,便在当日下达了两封诏谕。

第一封,是赐吴王刘鼻几杖,并以‘年老体弱’为由头,特许其不必再遵守‘诸侯三年一朝长安’的规矩。

如果说这一封诏谕,是在已经确定刘鼻不会再朝长安的前提下,为长安朝堂保留了一丝颜面的话,那第二道诏谕,才能真正表明当时,太宗皇帝究竟做出了怎样的判断······

“王太子的尸体被送回长安,整个朝堂都遭受到了羞辱;”

“而太宗孝文皇帝,在恩允刘鼻不必再朝长安之后,所下达的第二封诏谕······”

“嘿······”

“当年,我还是少府。”

“这第二封诏谕,主要就是对我掌控下的少府下达。”

“——太宗孝文皇帝命令少府,即可开始准备应对南方湿瘴之地的武器、军械,并大肆增加武库的库存。”

“也就是从那一道诏谕颁下开始,朝野内外便都心中了然:吴王必反,只期待定······”

以一种耐人寻味的语气,道出这段已经逐渐涌上众人心头的往事,刘舍便也含着微笑,对袁盎微一颔首,算是将话头递还给了袁盎。

接过话头,袁盎则又是一声轻叹,只面上自信之色更甚一分。

“当年,太宗皇帝嘴上说的,明明是‘绝不对吴王妄加揣测’,但实际上,却在第一时间开始为战争——为吴王刘鼻起兵谋反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