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 匈奴来使(第3页)

 
    等张苍过了函谷关,申屠丞相,也早就开始端坐相府,佐天子以治天下闻名了。

 
    反观从太尉直接拜为丞相的周勃、周亚夫父子二人,却也真真是不愧为亲父子——这俩人做了丞相,愣是都没能和相府的官佐混熟,甚至都没认全相府的下属!

 
    这,才是刘胜想要表达的意思。

 
    ——不是说丞相,就非得做过御史大夫,也不是说御史大夫,就非得做过丞相;

 
    而是不这么做,就很可能会导致一个有足够名望、地位,却并没有足够的能力,或是没有相应能力的人,坐上自己无法胜任的位置。

 
    但对于刘胜这个担忧,如今的长安朝堂,却根本拿不出解决办法······

 
    “陛下心中的担忧,臣等大致能明白。”

 
    “只是御史大夫外方为郡太守,实在是不曾有过先例的事。”

 
    “按照往常的惯例,御史大夫出缺,最应该考虑的,便是内史。”

 
    “只是如今的内史田叔,才刚做内史没多少年,若现在就升为御史大夫,只怕难以服众。”

 
    “再者:若内史迁为御史大夫,那内史便又会出缺;”

 
    “内史出缺,可比御史大夫出缺,要更让陛下头疼啊······”

 
    一听这音色,刘胜头都不用抬,就能分辨出开口说话的是何人。

 
    循声望去,稍咧嘴一笑,刘胜便耐人寻味的轻叹一口气,问道:“那依桃侯之见,该当如何?”

 
    便见刘舍颇有些腼腆的笑了笑,旋即侧过身,礼貌的对卫绾拱了拱手。

 
    待卫绾面露了然之色,也朝刘舍拱手回过礼,刘舍才带着那略带刻意的憨厚笑容,对刘胜再拱手一拜。

 
    “陛下。”

 
    “左右丞相之制,自第一次出现在我汉家开始,便一直是先皇驾崩、新君即立时,所采取的权宜之策。”

 
    “——比如孝惠皇帝年间的右丞相王陵、左丞相陈平,吕太后年间的右丞相陈平、左丞相审食其,太宗孝文皇帝年间的右丞相周勃、左丞相陈平等。”

 
    “臣为右丞相,建陵侯为左丞相,本就是先孝景皇帝驾崩,陛下新君继立,朝野内外需要稳定的缘故。”

 
    “而当下,陛下已改元元年,更即将及冠;”

 
    “左右相国之制,也该像太尉一样——到了该被罢设的时候了······”

 
    嘿!

 
    刘胜笑出了声。

 
    当着满朝公卿的面,刘胜愣是不顾天子威仪,笑出了声。

 
    “桃侯,倒是打的一手好算盘呐······”

 
    “安?”

 
    ···

 
    “让建陵侯为御史大夫,桃侯就可以独自为相;”

 
    “建陵侯又是温厚君子,便是做了御史大夫,怕也不会与桃侯太过为难?”

 
    见刘胜毫无顾忌的点破自己心中所想,刘舍倒也不慌,只嘿笑着低下头去,权当是默认了刘胜的说法。

 
    而这,也正是刘胜之所以觉得刘舍这个丞相‘趁手’、之所以会当着如此大庭广众之下,点破刘舍心中所想的原因。

 
    ——刘舍,虽然并不是真的刘姓,但在绝大多数时候,都比刘氏宗亲更像宗亲、比手足兄弟,更像刘胜的血亲······

 
    “既然是桃侯的主意,那就由桃侯自己,去向太皇太后进奏吧。”

 
    轻飘飘丢下一语,便算是默认了刘舍的提议,刘胜便又笑了笑,作势便要再问。

 
    ——少府出缺,曾担任少府卿的刘舍,或许也能有什么好法子······

 
    “禀奏陛下!”

 
    正当刘胜含笑昂起头,要向刘舍咨询关于少府人选的意见时,便闻殿外,响起郎官一声高亢的拜喏。

 
    包括刘胜在内的殿内众人齐齐循声望去,便见一郎官亦步亦趋走入殿内,哐啷一声单膝跪地。

 
    “雁门郡八百里加急!”

 
    “——匈奴单于挛鞮军臣遣使,使团已至雁门候召······”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