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朕,打算办一次考举(第2页)
见卫绾久久无言,刘胜自又是接连道出几问,又自顾自摇了摇头。
而在刘胜斜对面,听闻刘胜这一番询问,卫绾本就有些涨红的面容,也随之带上了满满的憋闷。
——致君尧舜上!
自春秋战国以来,诸子百家众说纷纭,各有各的理。
儒家说,以礼治世;
墨家说,天下大同;
法家说,变法强国;
农家说,稼为国本。
就像是一百个人眼中,必定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一样:在诸子百家各个学派心中,也都有着各自的追求,和崇尚的价值。
但有一点,是诸子百家仅有的‘最大公约数’。
——致君尧舜上。
——辅助君王,使他达成比尧舜都还要更高的成就,使世道变成比尧舜之时,都还要更让人向往的太平盛世。
而在今日,作为已知世界的最高统治者,年仅十九岁的天子刘胜,正无比严肃的询问卫绾:孔仲尼的学说,真的有能力‘致君尧舜上’吗?
卫绾知道:刘胜并不是想要自己给出答桉;
刘胜,肯定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桉。
而眼下,刘胜需要的,是卫绾给出一个态度。
需要卫绾代表身后的儒家,给出一个‘如果没有这个能力,那儒家愿意努力改变’的态度。
只是······
“臣,不知······”
臣,不知。
对于刘胜‘儒家是否可以致君尧舜上’的问题,卫绾的回答是:我不知道。
卫绾并不是不知道;
这是卫绾在委婉的告诉刘胜:我说了不算。
而这个答桉,无疑让刘胜感到非常失望······
“连老师,都不知道啊······”
“连作为儒生的老师,都不知道孔仲尼的学说,究竟是否可以‘致君尧舜上’?”
“既然连老师都没有自信,那想来,应该是不能的吧······”
一声无比失望的感叹,宣告着刘胜放弃了一个计划。
——通过故太子太傅、皇帝太傅卫绾来改造儒家,使其变得更适应时代,更适应如今汉家的需求的计划。
但这并不意味着刘胜,放弃了整个儒家。
刘胜只是放弃了一种手段;
却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目标。
儒家,必须改变。
掌握着天下过半文化人、读书人,掌握着民间话语权的儒家,必须,也只能改变······
“在魏其侯的建元新政当中,有一条,其实还是比较让朕心动的。”
“——招贤。”
“当然了:如果是单纯颁布诏谕,让天下的贤者自发来到长安,只怕并不能够服众。”
“毕竟招贤,招的是可以辅左朕治理国家的贤臣,但应诏而来者是否足够‘贤’,却根本无从辩证。”
“所以朕打算过些时日请奏太后,于长安举行一次文考。”
“这次文考,凡汉之民,户农籍、爵公乘,家赀十万钱以上者均可参加。”
“最终通过文考的,再查其家世是否清白、德行是否崇高,并酌情任用为百石至四百石的官员。”
“今日前来,其实也是想要就此事,询问老师的意见和看法。”
“如果老师也认为可以这么做,那这次文考,朕打算让老师负责······”
几乎只是眨眼的功夫,刘胜便好似已经从先前,对卫绾的失望情绪中调整了过来;
以一种随口一说的轻松语气,表达出自己想要举行考举的想法,刘胜便再次将期盼的目光,撒向了颇有些坐立不安的老师卫绾。
而这一次,卫绾也确实如同刘胜所预料的那样,再次陷入漫长的思绪之中······
“文考······”
“陛下,是想要兴考举?”
略带狐疑的一声轻询,换来刘胜含笑一点头,便见卫绾深吸一口气,以一种说不清是忧是喜的古怪面容,为刘胜细细分析起此事的利弊。
“别说是对我汉家了,即便是遍观青史,考举,也实在是前所未有的事。”
“——在宗周时,一个人有足够的德行,就可以成为官员;”
“先秦之时,凭借在行伍之间建立的功勋,也就是敌人的头颅,就可以得到与之相应的爵位和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