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章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第2页)

——自太宗孝文皇帝元年,一直到先孝景皇帝九年,这长达三十三年事件当中,于少府内帑积攒下的二百三十万万钱,以及遍布天下各地官仓,根本数不清楚有多少的粮食储备。

在后世所留存的史料中,文景之治的少府内帑,是被史官这样记载的。

串钱的绳子都已经腐烂,铜钱散落一地,却捡都捡不完,只能胡乱的堆起一座钱山;

粮仓里的陈米发黑、腐烂,但还没等有人发现,新米就又被送进了仓库之中。

直到仓库装不下粮食,仓吏才发现了那些已经存了几十年的陈米;

请奏朝堂,得到诏允,将腐烂的陈米都倾入河流之中,居然直接把河流都给截断了······

为了不截断河流,就只能一点一点倒入河中,一忙就是好几个月·········

明白了这些——明白太宗孝文皇帝、先孝景皇帝先后接力,所创下的‘文景之治’,也只攒下了二百三十万万钱和足够战争所用的粮食,就不难发现先前那‘三百五十万万钱’,究竟是个什么概念了。

——整个文景之治积攒下来的财富,都不够一代人接受九年义务教育!

仅仅只是一代人,却也远远不够······

明白这一点,结论自也就水到渠成了:在封建时代搞义务教育,和在奴隶制时代搞蘑孤蛋,根本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别——都是在扯澹。

于是,刘胜接受了现实。

如今的汉家,三千多万人口,却只有六万多名勉强合格的知识分子;

五百分之一的比例,刘胜很不愿意承认,但也只能接受这个现实。

而儒家在如今汉室天下学术界,之所以会有如此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原因,便同这六万人息息相关。

——这六万人当中,至少至少有三万人,是实打实的儒生!

所谓实打实,便是张口‘子曰’‘者也’的坚定拥护者。

而在剩下的三万人当中,除去一万出头的墨、法、黄老、纵横、阴阳、小说等诸家的铁杆,剩下的一万多近两万人,也都对儒家‘不排斥’。

换而言之,这一万多人,理论上都属于儒家可以尝试招揽的人选;

只要有一位足够出名、足够有威望的大儒,说出某一句戳中他们姬点的道理,这些人就很可能会迅速成为孔丘的徒子徒孙。


这,也正是刘胜对儒家百般嫌弃,却也不敢轻举妄动的原因。

因为在如今的汉家,儒家在学术界绝不止是‘占据半壁江山’,而是在人数上,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地位。

或许在如今的长安朝堂看来,儒家有教无类,也不过是找了一堆农人子弟读读仓颉,启启蒙、认认字;

但刘胜已经愈发敏锐的感觉到:儒家的势力,已经从民间诸部侵入朝堂,并开始逐渐扩大影响力。

便说太祖高皇帝之时,满朝文武百官,除去一个灵活应变的奉常叔孙通,可能找出第二个儒生?

吕太后在位,满朝公卿大臣,可有人敢说一句‘我觉得孔丘这人还行’?

甚至即便是到了太宗孝文皇帝一朝,又有那个有志于建功立业、位列庙堂的青年俊杰,敢直言不讳的喊上一句‘鄙人仲尼之徒孙’?

没有。

太祖高皇帝刘邦一朝,唯一一个没有被刘邦捉弄,并以所学混迹于朝堂的儒生,唯独只有一个叔孙通;

吕太后掌权十五年,朝野内外,压根儿就没人敢说儒家一个‘好’字;

太宗孝文皇帝一朝,贾谊横空出世,顶着‘北平侯张苍门徒’的背景入仕,最终却也被整个朝堂排挤,最终抑郁而终。

但在太宗皇帝末年,事情开始出现转机。

儒家,不再人人喊打了;

‘焚书坑儒’喊了几十年,终于变成了大部分人所默认是的史实;

甚至就连忌讳自己法家出身的晁错,都能光明正大的披上一层儒皮,以《尚书》博士的身份做太子储君的老师了!

虽然晁错这个‘儒生’最终让整个儒家大失所望,但也还是让儒家逐渐意识到了什么。

到孝景皇帝年间,本该大行其道的法家,却因为晁错的偏执而止步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