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9章 这张汤(第2页)


而在晁错死后,法家最后的火种也将熄灭,从此再也没有人——没有能身居庙堂之高的人,敢在履历上落下‘习申商法家之言’的学术出身。


所以晁错的路线一言以蔽之,不外乎一句:不成功,便成仁。


甚至即便是成功之后,也很难保证不会人亡政息。


——你晁错忽悠得了一个储君,难道还忽悠得了每一个储君?


笑话!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你头一次玩儿这一出,咱们老哥几个没见过世面,算是让你给咱开了眼界;


下回再有这种事,咱们能放着不管?


但凡储君身边的人,不扒出祖宗十八代的师承,就当我儒家/墨家/黄老白传延了这几百年!


而相较于晁错的路子,赵禹现在的路线,就相当讲究了。


——法家出身,当然是要做法官咯~


专业对口嘛;


靠着专业知识,在专业对口的位置上做出点成绩,以从根源改变天下人对法家的刻板印象,这可比忽悠储君要来的靠谱,药效也来的持久多了。


说回刘胜今日召见赵禹,并通过赵禹和周亚夫的恩怨来做试探,所得出的最终结果,无疑是让刘胜深感满意。


从赵禹对周亚夫的态度,刘胜首先就能确定:赵禹和每一个法家出身的官员一样,更偏向于自诩为‘孤臣’。


对孤臣,世人或许褒贬参半;


但对于掌权者,尤其是封建时代的掌权者,更甚是封建帝王而言,孤臣,几乎是可以完全和忠臣划等号的。


何谓孤臣?


在这个词出现在华夏文化范畴内的早期,指的是孤立无助、不受重用的远臣;


而在后世,则指有自己的思想和个人操守,不追求名利,不趋炎附势的人。


至于眼下,孤臣,几乎可以直接从字面意思理解:孤独的臣子。


那什么样的臣子,才能被称之为‘孤独’的臣子?


——不结党营私;


——不与人私交;


——不搞裙带关系;


——不搞利益团体。


一个集以上优点于一身的官员,对封建帝王意味着什么?


恐怕真正的忠臣,都没有孤臣来的忠心!


或者说:忠臣未必是孤臣,但孤臣,却一定是忠臣。


就拿如今的太仆袁盎来说,就是个典型的忠臣,却也是个典型的‘反孤臣’。


坊间传闻,袁盎知交故友遍天下,凡是陇西以东、东海以西,长城以南、五岭以北,无论袁盎到了哪里,三五十里之内,必定会有人争先抢后的来安排袁盎。


甚至有人说:就算袁盎有一天落了难,散尽家财、权势,光凭着那些遍布天下的知交故友,袁盎也能一路走一路吃,吃三代都吃不完过去攒下的交情。


那袁盎是忠臣吗?


恐怕没人会说不是。


包括当今天子启,乃至刘胜,都绝不会说袁盎不是忠臣。


反面的例子,自然就是汉家在赵禹之前,发现的上一个孤臣:郅都了。


说起郅都这个人,普天之下,不知有多少人恨得牙根发痒,恨不能将郅都徒手撕成两半,再一口一口咬成碎肉!


想归想,却又不敢。


为什么?


是郅都有如此威慑力?


答桉,自然是孤臣,能从封建帝王那里得到的信任,以及与之匹配的权威了。


而赵禹今天的表现,显然也在告诉刘胜:如果不出意外,这将又是一个铁面无私的孤臣。


而且还是一个专精刑狱,且已经被任命为廷尉的孤臣······


“孤臣······”


“既然要做孤臣,又怎么会举荐······”


“——而且是在眼下这个档口,向我、向太子储君举荐?”


“看走眼了?”


自言自语着,刘胜迟疑的目光,自然便再次落在了身旁的周亚夫身上。


“这个张汤~”


“条侯认识吗?”


“是个什么来头?”


“能让赵禹亲自举荐,尤其还是向我举荐,而非向父皇,想来,应该名气不小?”


在刘胜问出这句‘张汤是个什么来头’时,周亚夫其实还没消气;


尤其是听到刘胜再次提到‘赵禹’这个人名,周亚夫的鼻息也瞬间粗重了些。


但终归是经历过生死,尤其还是被刘胜捞回来一条命,相较于过往,周亚夫控制情绪的能力,显然也有了不小的长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