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飞将军李广(第2页)

就这样一直到汉文帝驾崩,李广都一直担任中郎。到汉景帝继位之后,才被任命为陇西郡守,去自己扬名的‘家乡’卫戍边境,之后又被调任为骑都尉。

汉景帝继位之后不久,吴王刘鼻、楚王刘戊掀起吴楚七国之乱,李广被任命为骁骑都尉,并在太尉周亚夫账下听令,以平定吴楚七国之乱。

在这一部分记载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十分有趣的点——李广先后历任骑都尉、骁骑都尉;再加上李广扬名的‘家乡’——陇右,又是和北地并称为‘汉家唯二可以产出骑士的郡’的地方。

这就有意思了。

陇右、北地可以产出骑士,地理位置又很靠近河套地区;李广又先后历任骑都尉、骁骑都尉。

这是不是表明李广这个人,是一个很擅长带领骑兵部队的将领呢?

可如果是这样,那李广祖传的绝活——射箭,又被丢到哪里去了?

难道李广把二者合二为一,变成了骑马射箭,也就是通俗意义上的齐射?

将这个问题暂且搁置,我们继续往下看。

——在平定吴楚之乱的过程中,太尉周亚夫采取坚守昌邑而不出,作壁上观的战略,逼得梁王刘武一日连发七封血书,请求长安朝堂明令周亚夫支援梁都睢阳。

而周亚夫却咬死一句‘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便从头到尾都没有让麾下的任何一个兵卒支援,甚至哪怕是靠近睢阳城。

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李广名声大噪。

根据史料记载,周亚夫在昌邑坚守不出,还明确下达指令:无论叛军怎么骂阵、挑衅,昌邑守军都决不能走出营垒!

可同样是在太史公陛下,李广在吴楚之乱中的主要功绩,便是‘在昌邑外夺下了叛军军旗’。

夺下叛军军旗,自然没什么好说的——斩将夺旗,斩将、夺旗,李广是后者。

真正让人感到不解的,是周亚夫立下‘夺旗’之功的地点:昌邑。

周亚夫明明下达了‘出昌邑者斩’的军令,而且还是以军方最高统帅的身份,在战时下达的最高级别指示,李广又如何能在这样的情况下,违背太尉的指令,从而立下‘夺旗’之功呢?

结合史料记载和对李广这个历史人物的剖析,我们其实就不难发现:李广的性子,真的很‘老李’——战时违抗命令,对李广而言,简直就是家常便饭。

所以结论就是:太尉周亚夫以‘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原则,选择让吴王刘鼻的吴楚叛军,同睢阳城内的梁国军队打个两败俱伤,即平定了叛乱,又削弱了梁王刘武的军事实力,同时还能保留周亚夫所部平叛主力的实力,可谓一举多得。

而周亚夫因此而下达的‘昌邑守军不得出击’的军令,却被我们的飞将军当成了耳旁风——李广非但没有遵守周亚夫的命令私自出击,甚至还在这次出击中立下‘夺旗’之功。

这也就为李广整个跌宕地府的人生,埋下了最重要的伏笔:咱们老李,从来都不听从命令,主打的就是一个‘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紧随其后发生的一件事,也从侧面印证了这一点。

——梁王刘武一天发出七封血书,祈求长安朝堂命令周亚夫支援,周亚夫用‘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怼了回去,并没有对睢阳进行支援。

这时候,又一个奇怪的点出现了。

几天前才在昌邑违背周亚夫军令,擅自出击并立下‘夺旗’之功的李广,转眼便出现在了睢阳城内?

什么情况?

单从李广的性格来推断,这恐怕是我们老李的又一个骚操作。

——或许是为了在太后面前露脸,也可能只是单纯以为‘陛下不会放任亲弟弟陷于为难’,李广再次违抗周亚夫‘不得出援’的军令,私自率部或独自支援了睢阳。

而从李广非但支援了睢阳,自己还出现在了睢阳城内可以得出结论:李广能出现在睢阳,自然是从外部突破了吴楚叛军对睢阳城的包围。

换而言之:李广擅自支援睢阳,是带了不少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