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嗨,闻着味儿了呗

 “过去这些年,你都在宫里做事,应该也曾到宫外的市集,采买些什么东西吧?”

 温声一问,引得夏雀赶忙点点头,便见刘胜满意一笑,旋即稍低下头,朝面前的桉几上,那一字排开的四枚铜钱仰了仰头。

 “这四枚钱,可都认识?”

 这一回,夏雀倒是没急于作答。

 小心将头抬起些,认认真真看过每一枚铜钱,才又再次低下头。

 “认得;”

 “最大的那个,是半两钱。”

 “钱圈最细的那个,是三铢钱。”

 “剩下两个,大些的是八铢钱,小些的是四铢钱。”

 一板一眼的回答,只惹得刘胜又是笑着一点头。

 而后,便将上半身稍一后仰,似笑非笑的翘起嘴角。

 “那我问你:假设,我让你去东市买一石粮食,粮价是五十钱一石;”

 “这四种钱,你该怎么带?”

 “怎么带,你才能刚好买下一石粮食?”

 将问题道出口,刘胜便好整以暇的将双手往后一趁,和身旁的兄长刘彭祖一起,等候起了夏雀的回答。

 而夏雀给出的答桉,却让刘胜心中对‘钱’的兴趣,愈发旺盛了起来······

 “回公子的话。”

 “如果是在市集上,卖家标价一石粮食五十钱,那这‘五十钱’,通常说的是四铢钱。”

 “——因为四铢钱,是先太宗孝文皇帝下令铸的,百姓最认太宗皇帝,自然,也就最认四铢钱。”

 “如果奴想买这样一石粮食,那最方便的,自然就是带五十枚四铢钱;”

 “只要成色不缺,五十枚四铢钱,便正好能买下这一石粮食。”

 ···

 “若是八铢钱,只要成色不差,便可以直接减半,只需要二十五枚八铢钱;”

 “就算是碰上胡搅蛮缠的,以‘成色不足’纠缠不休,也顶多只需要二十六、七枚便可。”

 “若是半两钱,那通常就是折四成,也就是二十枚。”

 “如果卖家厚道些,还会退回来几枚,只收十七、八枚······”

 听完夏雀这一番温声细语的回答,刘胜只若有所思的点下头。

 和刘胜的预料相差无多:这几种钱的购买力,主要还是以重量为主要参考。

 ——太宗四铢钱,因为‘太宗孝文皇帝’这块金字招牌,得以成为主要参照物;

 而质量与四铢钱近乎一致的吕后八铢钱,因为‘两倍于四铢钱’的重量,而获得了接近两倍于四铢钱的购买力。

 至于含铜量更高、质量更高,且重量三倍于四铢钱的秦半两,也因为重量优势,获得了接近三倍于四铢钱的购买力。

 换而言之:四铢、八铢、秦半两这三种钱,购买力基本完全由重量决定,而不受相差无多的铜含量,也就是通俗意义上的‘成色’所影响。

 而剩下的三铢钱······

 “三铢呢?”

 “如果是三铢钱,那需要多少枚,才能买下这标价‘五十钱一石’的粮食?”

 在这个问题道出口的时候,刘胜心中,其实已经有了答桉。

 而夏雀接下来的回答,也无疑是让刘胜,彻底笃定了心中的猜测。

 “三铢钱······”

 “公子应该听说过,吕太后曾颁布律令,不允许任何人拒收三铢钱?”

 略有些迟疑,同时又答非所问的一语,只惹得刘胜轻轻点下头。

 便见夏雀将上半身再弯下些,讳莫如深道:“太祖高皇帝也曾颁布律令,不允许商人穿丝绸、坐马车······”

 言罢,夏雀便深深低下头去,只给面前的刘胜、刘彭祖兄弟二人,留下一个帽顶。

 而在夏雀这一声极其委婉的回答之后,兄弟二人只面面相觑的稍一对视,随即便是一阵摇头失笑······

 说到吕太后‘禁止拒收三铢钱’的律令,就不得不提过去这百十年,华夏大地的钱币演变过程。

 春秋战国时,天下列国各有各的钱币,于各国内部流通,相对广受认同的几种钱币,也在各国之间流通。

 其中最具有时代特色,也最为后世人熟知的,便是战国刀币。

 最终,长达四百多年的春秋战国,以秦始皇一统天下而宣告结束,大秦帝国的时代正式来临。

 在一统天下之后,祖龙嬴政顺理成章的,发行了华夏历史上第一个标准货币:秦半两钱。

 始皇规定:普天之下,凡华夏之民,都必须用秦字、说秦语,尊秦律,循秦俗,用秦钱。

 这‘秦钱’,指的便是秦半两钱。

 在秦半两成为天下唯一法定货币之后,仅仅只过了十几年,始皇嬴政便驾崩沙丘;

 二世胡亥即立,天下群雄并起,美其名曰: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始皇嬴政驾崩之后仅三年,曾经威压海内的大秦帝国,便被项羽、刘邦等人为代表的反秦义军推翻,大秦帝国轰然倒塌;

 嬴秦社稷,也葬送在了被项羽腰斩于咸阳市的三世——子婴手中。

 秦亡,天下被项羽一分为十八,又迅速被汉王刘邦再度一统,是为:汉太祖高皇帝。

 再次统一天下,并建立刘汉社稷之后,作为开国之君的刘邦,却用尽了自己几乎整个皇帝生涯,将自己亲手分封的异姓诸侯次序取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