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公案(第2页)

 赖文光摇头道:“我今日被那蒙得恩弄得乱了方寸。东王此举不过两个目的。”

 萧云骧来了兴趣,毕竟赖文光在杨秀清身边数年,又是个极聪慧之人,揣摩杨秀清心思肯定比自己准。

 赖文光竖起一根手指:“东王虽平时跋扈,必要时,他还是给洪天王面子的。”

 “应是此番看到洪天王暴怒。他表明态度,即不给诏书加盖东王印鉴,也没必要强行阻止宣诏团出发,和洪天王彻底翻脸。”

 “还有另一个呢?”萧云骧催促。

 赖文光竖起第二根手指:“他相信大王。”

 萧云骧愕然,指着自己笑道:“东王相信我,他现在恐怕恨不得把我大卸八块了吧?”

 赖文光继续分析:“若大王还在天国内,东王肯定会谋害大王,以杀鸡儆猴。但如今大王自成一系,且羽翼渐丰,今非昔比矣。”

 “他相信大王有基本的政治素养,会和他一起容忍天王的任性。不会因此鱼死网破,彻底与天国翻脸。”

 “东王虽为人睚眦必报,但看人极准,看大王就是如此。”

 萧云骧愣了半晌,无奈摇头,看来真是最了解你的,往往是你的对手。此番真被赖文光说中了。

 当前局势下,西军和太平军共同的敌人是满清朝廷。

 他即便讨厌洪天王,也不至于因个人情感和太平军翻脸。

 况且太平天国还有石达开、罗大纲等他观感不错的人物。

 底层太平军将士和西军一样,都是活不下去才拼命的贫苦人,他不能让西军和太平军兵戎相见,让清廷坐收渔利。

 此时萧云骧想起另一个位面中的一桩公案:杨秀清是否逼洪秀全封他“万岁”?

 杨秀清逼封万岁,最直接的出处是李秀成被俘后写的《李秀成自述》。

 但当时李秀成并不在南京城,不可能是亲眼所见。

 另外还有清廷文人张汝南的《金陵省难纪略》和知非子的《金陵杂记》,可他们也不是亲历者。“知非子”还是笔名,具体何人都不清楚。

 但从太平天国官方史料、事后反应,以及基本的逻辑来分析,这事都说不通。

 其一,流传至今的太平天国内部文献(如《天父圣旨》《天兄圣旨》)及清朝官方档案,均未提及“逼封”事件,洪秀全讨伐杨秀清的檄文中也没有记载。

 若此事真实存在,就是洪秀全诛杀杨秀清的最大法理依据,太平天国官方文件理应大肆宣传。

 其二,杨秀清若想取代洪秀全,没必要多此一举。

 他已通过“天父下凡”控制洪秀全,甚至可干涉其后宫事务。

 若要夺权,直接“天父下凡”,以“天父”的名义,废掉洪秀全即可,何必多此一举?

 就是不想废掉洪秀全,他想当万岁,自己封自己即可。为什么要逼着“儿子”洪秀全来封作为“父亲”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