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巴裕关(第2页)
李叔听这新词,虽不完全懂,但大致意思还是明白。
“具体章程,等我们侦察连后队的王军法官到了,再跟您细讲。”李叔摆手回道:“不急,我也就随口一问。”
众人有一句没一句地聊着,在米仓山的山脊上艰难前行。
到了晚上,寻得一处背风处将就一晚。次日中午,果然抵达米仓道北段的巴裕关。
巴峪关是米仓道北段首关,石砌关墙高逾5米,墙体厚达2.5米,由当地石灰岩条石交错垒砌而成。
关前道路仅宽1.5米,设三重木栅障碍,“之”字形盘山道让行军速度减慢,兵力难以展开。
关墙两侧延至山脊,形成约200米天然屏障,与陡峭山体构成封闭防线。
城垛设有间距5米的射孔,顶部可让守军操持火铳、滚木礌石。关上有烽火台,与南侧40里扼守米仓道南段的米仓关构成防御链,半小时内可完成全线预警。
门楼为双层木石结构,上层有了望台与烽火坑,下层可驻防兵力。
门洞内侧有直径约15米的半圆形瓮城,用于围困破关敌军。山体东侧凿有3处藏兵洞,可藏50名士兵。
关内西侧有十数间石木结构营舍,配有土灶与储水窖,能保障数百人驻防。南侧斜坡有简易马棚,存栏10匹战马用于军情传递。
嘉庆八年(1803年),清军在此围剿白莲教,关隘承受数千义军三昼夜冲击未破,彰显其防御效能。
现存关墙基部焦黑痕迹,是防御火攻的防火涂层。
今年上半年,西军攻入南江,李秀成趁清军不备,派一个营西军来夺取关隘。
当时巴裕关仅8名清廷衙役驻守,且不知山下南江县城已陷落,面对西军诈城毫无防备。
此后,西军派一营兵力驻防,并补充大量物资。汉中城清军多次攻击,均被击退。
冬季大雪封山,清军既无法攻克关隘,关前又无合适扎营地,便退至五十里外汉中府褒城县的红庙镇。
1月12日,第三军第七师师长陈坤书率一旅抵达巴裕关,得知前方开路的侦查连两日前,已按计划直扑关下五十里外的清军驻地红庙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