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对峙(第2页)

 吴振棫,今年六十一岁,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嘉庆十九年,年仅22岁便考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

 历任贵州、云南、河南等地官职,咸丰二年任陕西巡抚。

 在云南任巡抚时,他缓和汉回矛盾,禁止团练滥杀,稳定边疆。

 到陕西后,主张怀柔政策,擅长以文治化解矛盾,与易棠配合默契,平定了陕西回民之乱。

 其人仁厚机敏,兼具政治家与学者特质,着有《养吉斋丛录》《黔语》等,多关注民生疾苦。

 咸丰三年初,太平军偏师西军如旋风般攻入重庆,随后大肆扩张。

 彼时,吴振棫在西安,易棠在甘肃处理回乱。

 待他们收到消息,西军已攻陷川北保宁府,先锋翻过四川与陕西交界的米仓山,占据米仓山最高处的巴裕关以及北麓的米仓关。

 易棠匆忙下令汉中总兵黄金标率兵数千,沿险要处筑关隘,遏制了西军势头,并着吴振棫从西安赶往汉中主持大局。

 西军后继兵力不足,攻击数次无果后,便加固米仓关和巴裕关防御,双方陷入对峙。

 其后数月,西军在四川击败岑毓英,活捉裕瑞,占领成都并四处扩张,几乎占据整个四川。

 七月,朝廷兴三路大军攻川东酉阳州,严令易棠、吴振棫从汉中兴兵入川,配合作战。

 但米仓道与荔枝道路途凶险,清军多次攻击无功而返。

 好在金牛道的阳平关、葭萌关、剑门关尚在朝廷掌控中。

 四川境内的葭萌关、剑门关在朝廷手中,朝廷即可经较宽敞的金牛道,源源不断运送人员物资入川,威胁四川平原北部的江油、阆中等地。

 此乃朝廷夺回四川的重要桥头堡。

 然而,西军的米仓关距汉中城仅150里,巴裕关更近,仅120里,如两把尖刀顶住汉中城胸口。

 若朝廷调汉中兵力至金牛道的葭萌关、剑门关,导致汉中兵力空虚,西军不惜伤亡攻破当面之敌,汉中城恐不保。

 一旦汉中失守,金牛道上的阳平关、葭萌关、剑门关后路被断,迟早落入西军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