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技术困境(第2页)
几人说说笑笑,拐出储奇门,来到码头边李家仓库旁的印刷作坊。
这作坊分三部分:雕刻间、制墨间和印刷工棚。
雕刻间里,六名雕工屈膝跪坐在梨木案台前,刻刀划过樟木版,细碎木屑如褐色雪霰簌簌飘落。
制墨房土灶冒着青烟,两名赤膊汉子用杉木铲翻搅松烟灰。混入牛皮胶与冰片的墨团在石臼里被捶打成膏,刺鼻焦臭与隔壁纸仓的竹浆酸味在梁柱间交织。
数十人的印刷工棚里,突然响起棕刷刮纸的沙沙声,二十四架人力枣木印床开始震颤。工匠们把裱糊过的夹江竹纸覆在雕版上,用马尾鬃制成的趟子从右向左匀速压过。
这时萧云骧才知道,虽说活字印刷术宋代就由毕昇发明,但直到晚清西方印刷机器及工艺引入前,雕版印刷一直是中国主流印刷方式。
主要是因为,雕版印刷工艺成熟稳定,适合长期固定内容的批量印刷(如经书、历书等)。 它不仅版面整齐美观,文字笔画一致,墨色均匀,尤其适合书画艺术类印刷,而且技术门槛低,无需识字就能操作。
活字印刷术虽能重复使用活字,节省材料和存储空间,理论效率高。
但实际操作要识字工人排版,制作活字成本远超单次雕版费用。
还有金属活字制作成本高且不易着墨,泥活字易损坏、可重复利用率差等缺点。
所以,尽管刻版费时费工,一部书得单独雕刻一套版片,存储占空间大,修正错误要重刻整版,灵活性差。
但相比之下,市场还是多选择雕版印刷。
萧云骧意识到,以这样的工艺和效率,根本没法及时制作、印刷实效性强的报纸,可他又急需报纸发挥作用。
这就是技术的限制。
就拿李芷青这个作坊来说,六十多人的配置,单日印刷量通常在800至1200张之间(因需反复校核、手工施压),具体取决于雕版复杂度和纸张供应。
而此时西方,只需操作一台蒸汽轮转印刷机,日印刷量就可达2万至4万张,是雕版印刷的20倍以上,且只需十几人(需部分人力辅助供纸、装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