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威国盐

在威国那庄严肃穆、金碧辉煌的朝堂之上,大臣们你来我往,唇枪舌剑,看似热闹非凡,但实际上这不过是一场场关于利益的激烈争夺罢了。

 而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焦点,则要数威国那储量丰富的盐湖所产出的成品盐了。只见在波光粼粼的盐湖边,工人们正忙碌地使用着铁锨将白花花的食盐装进一辆辆马车之中。这些成品盐品质上乘,纯净如雪,根本无需再经过任何繁琐的加工处理,商户们只需将其运回家中便可直接上架销售。

 众所周知,盐业乃是威国经济体系中的两大支柱产业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正因如此,为了确保盐湖的安全以及盐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威国皇帝特意派遣了多达五千人的皇家御林军常年驻守在盐湖周边。不仅如此,就连盐湖内从事劳作的工人也都是隶属于皇室的奴仆,他们兢兢业业地工作,为国家源源不断地产出优质的食盐。

 至于这些珍贵的食盐最终如何流向市场呢?原来,它们会以每斤仅一文钱的价格出售给那些早早等候在外的各地商贩。然后按照既定的分配比例,朝廷能够获得其中的七成收益,而剩下的三成则归属于皇族所有。然而,在这个漫长的交易链条中,却有着两个家族格外引人注目——潘家和刘家。

 潘家凭借着自身强大的实力和人脉关系,硬是在这场利益分配中占据了整整一成份额;相比之下,刘智斌所在的刘家虽然稍逊一筹,但也能分得半成之多。他们将从盐湖购得的食盐一路拉运至边境关口处,转手便以惊人的五文钱一斤高价售出!这么多年来,通过这种方式积累起来的财富究竟有多少,恐怕已经成为了一个无人知晓的谜团。

 而在那距离盐湖整整一百里之遥的所在,便是大夏与威国之间的边境线。此地矗立着一道长达三十余里的巍峨城墙,它不仅是两国之间的重要防线,更是一处至关重要的关口——武侯关。

 这道城墙宛如一条蜿蜒巨龙横亘于大地之上,其两侧则耸立着高达百丈的武侯山。这两座山峰之所以被命名为武侯山,乃是为了纪念乾朝时期的一位赫赫有名的将军。想当年,这位英勇无畏的将军率领着他的军队,以雷霆万钧之势将入侵的匈奴铁骑一举击溃,并追击两千余里,使得匈奴自此之后上百年都不敢再轻易侵犯乾国边境。正因如此,这座原本无名的山脉才得以被冠以“武侯”之名,以铭记那位将军的丰功伟绩。

 武侯关与大夏的另一处关口相距亦有上百里之远。威国盐铁资源富饶,对于这片位于边关的土地自然是看不上眼。自建国以来的百余年间,始终无人愿意踏出城门,前往这片荒芜之地开垦农田。久而久之,这里便成了一片人迹罕至的荒凉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