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4章 春宵屡度言劫数,家法严施警妄为

躺在马车中,李世民神情有些落寞,唉声叹气,许久未发的风疾居然又寻上了自己,皱着眉喝下汤药,心情很是烦闷。

 高士廉有些犹豫:“陛下不必烦恼,许是这边的天气不利病情,待回到长安自会慢慢有所好转的。”

 “士廉不必宽慰朕,我们呐,都老了,该是年轻人的天下了,朕有心理准备,只是如今太子还扛不起大旗啊。”

 “陛下所言极是,太子殿下虽仁厚有余,但在处事决断与谋略方面,确有不足。不过假以时日,加以历练,定能有所长进。”

 李世民长叹一声,靠在车壁上,眼神透着深深的疲惫:“时日无多啊,朕一生南征北战,创下这大唐基业,

 本想着能将一个稳固昌盛的天下交予太子,可如今看来,朝堂之上暗流涌动,各方势力错综复杂,边境隐患尚未清除......”

 “陛下圣明,洞察一切。但太子殿下宅心仁厚,深得民心,若能有得力大臣辅佐,再经朝堂之事磨砺,定能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

 陛下可精心挑选几位忠正贤能之臣,常伴太子左右,悉心教导。”

 李世民微微点头,目光中闪过一丝思索:“这几日朕也在思量此事,文有辅机,对皇室忠心耿耿,可堪大用;武有懋公,忠勇可嘉,为人刚正不阿。

 只是朕担心,太子太过优柔寡断,即便有良臣辅佐,也未必能善用其才,做出正确决断。”

 高士廉眼眶微红,声音略带哽咽:“陛下洪福齐天,定能早日康复。太子殿下在陛下的悉心教导下,也定会成为一代贤君。”

 李世民苦笑着摆了摆手:“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朕已看开。只是这江山,朕放不下啊。

 士廉,若朕有朝一日龙御归天,你定要辅佐太子,保我大唐国泰民安。”

 高士廉扑通一声跪下,郑重说道:“陛下放心,臣定当肝脑涂地,以死相报。只要臣还有一口气在,定护太子周全,保大唐江山永固。”

 李世民伸出手,示意高士廉起身,目光中满是信任与期许:“这一路,有你相伴,朕倍感欣慰。

 高履行在滑州刺史任上历练得应也差不多了,朕有意赐婚东阳公主,调回京任户部侍郎吧!”

 高士廉眼眶泛红:“谢陛下隆恩。履行能得陛下如此垂青,实乃高家之幸,他定当竭尽全力,为陛下分忧,为朝廷效力。”

 “你启程前不是问朕为何允许秦浩在边关养有私兵吗?朕也曾有过犹豫,不过观音婢对朕所言让朕不再怀疑了。”

 “为何?那毕竟是一支在外的武装力量,若是……”

 李世民摆了摆手:“士廉啊,这支三千人的军队,仍是朕多年前许诺秦浩的五百护卫,其他都是当地招募的突厥人,

 且名义上是归属长乐招募,用于维护草原日常争端,皇后在世时,长乐常有书信往来,信中也常常提起此事,

 只是未与朕经常提及罢了,有些事情不宜动用军队处理,朕便没再过问,

 最重要的一点是,秦浩夫妻与太子之间的感情,朕立稚奴为太子无形当中也是有这方面的考虑。”

 “臣并非怀疑驸马与公主,只是无忌所言也不无道理......”

 “士廉不必多言,朕相信观音婢的判断,或许他也能成为稳定朝堂的定海神针。”

 高士廉心中一凛,微微颔首,没再言语。

 “如今秦浩在逐步推进草原男子与汉家女子通婚,此法若能推行,十余年后,草原可定,

 谋略之远,朕有时也暗暗心惊,可这些做法绝非是对他个人有所益处,士廉从这件事上便可见一斑。”

 “臣,明白了!”

 -----------------

 腊月,柴绍预感自己的身体大限将至,请求提前回京,李世民痛心应允,并派出太医前去相迎,

 不料途中柴绍箭伤复发,再加上旧疾,病逝于途中,李世民病倒在了榻上,只得将朝政交由太子,安心养病。

 李治当朝追赠柴绍为荆州都督,谥号襄,并陪葬昭陵。

 消息传到云中,秦浩不禁叹了口气,终究历史的车轮滚滚,不会因为中间的枝杈而改变什么,起身向秦琼房中走去。

 推门进屋便见贾氏端着汤药到了床前,秦浩大惊,连忙快步到了床边,夺过药碗,

 “母亲,这是什么药?父亲前几日不还好好的吗?”

 贾氏满脸通红,支支吾吾,说不出话,秦琼坐起身,眼神不善:“没什么大事,就是个补身子的药罢了,快些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