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9章 洛洪献策争君顾,东宫忧议引臣疑(第2页)

 “能有什么急事,日后再说吧!”

 说话间,公孙节的声音在门外响起:“义父,先生有大事要与义父商议。”

 看着李氏薄纱的穿着,张亮下了榻来摆了摆手,李氏不情愿的披上外衣,

 张亮脸带嘲笑:“这般晚了,不知先生有何要事啊?借先生的吉言,这一到洛州便遇到了这等灾事。”

 程公颖也不生气,偷瞄了眼李氏,神色有些神秘,

 “明公,这洛阳宫殿的修缮乃是陛下先前颇为看重之事,如今虽因灾暂停,但若就此彻底荒废,恐日后陛下心生埋怨。

 依我之见,可利用这些难民以工代赈,让他们参与宫殿修缮。如此既能解决难民生计,又能让修缮工作不停,两全其美。”

 张亮眉头紧锁,面露犹豫:“此举虽有道理,但若民怨沸腾,传了出去,我担心……”

 李氏眼前一亮:“是啊!这可真是个一举多得的好主意啊!”

 张亮微微皱眉,李氏连忙闭嘴,继续自己的涂抹。

 “明公不必忧虑。这些难民流离失所,能有活儿干、有饭吃,对他们而言也是好事。

 而且听闻公主捐助了不少钱粮,不必让难民无偿劳作,完全可以用来发放报酬,关键是进度别停,陛下若知怎能不喜呢?”

 公孙节在一旁附和:“义父,先生所言极是啊。如今水患横行,民间对天命之说议论纷纷。

 咱们不妨借机宣扬,若此次能成功治水,必是陛下顺应天命,得上天庇佑。如此一来,陛下龙颜大悦,咱们也算是立了大功。”

 张亮摆了摆手:“趁早熄了这个念头,天命岂可胡乱煽动,嫌陛下的刀不快吗?”

 程公颖微微一笑,胸有成竹:“明公,如今百姓皆盼水患平息,只要明公能解决水患,便是顺应民心。民心所向,即为天命。

 无须我等煽动,即便有人传扬,亦与我等无关,朝廷大臣亦能为明公作证,不过若是水中出现个石碑什么的,那明公的威望......“

 张亮眼皮直跳,连忙打断:“万万不可,容我再细细思量......

 暂且依先生之见,将部分难民组织起来,投入到洛阳宫殿的修缮之中,我也能集中精力全力治水。

 希望能早日平息水患吧,这是前提。”

 看着二人的背影,李氏嗔道:“老爷可真是的,胆子还不如节儿的大。”

 张亮眼神不善:“除了胆子不如,还有哪里不如吗?”

 -----------------

 臣泰叩首敬禀父皇陛下:

 洛水骤溢,万民惊忧,父皇停修宫阙以安黎庶,圣心仁厚天地可鉴。

 然儿臣遥望昭陵松柏,思母后慈训如在昨日,常夜半垂泪,恨未及尽孝于膝前。

 今愿献封邑岁入绢三千匹、粟六千石,续营洛阳殿宇,一则为母后祈冥福于九霄,二则彰父皇威德于天下。

 今岁儿臣率民疏旧水故道二百里,新垦河淤田千顷,效陛下水旱从人之政。

 每巡魏郡,见太行秋色苍茫,忆昔与承乾兄长临渭水校猎、与长乐阿姊共绘慈母训图之欢,

 辄思稚奴案前分果、兕子解棋之景,肝胆摧切。

 儿虽屏藩在外,常诵帝范以明圣心。伏惟父皇珍摄圣体,儿泣血北拜。

 不孝儿泰谨呈。

 看完李泰的书信,李世民泪如雨下,仍在想着当初李泰离京赴任时不舍的眼神。

 想想李治在朝堂之上一言不发的场景,不禁长叹了口气,一时竟有些怀疑当初的选择是否错了。

 “高福,传辅机来见朕。”

 高福转身出去,不多时回返殿中:“陛下,今岁采选,有一女名徐惠,老奴查其资料,竟有八岁能诗的才华,老奴万分诧异。”

 李世民眼前一亮:“果真如此?年岁几何?”

 “陛下,年方十一。”

 李世民有些失望,思索片刻:“想来非是出身显赫门第吧,不过朕欣赏其才华,封为才人,陪侍朕侧,也能与晋阳探讨一下文学。

 待辅机走后,召来让朕瞧瞧!”

 “老奴遵旨。”

 -----------------

 “陛下,魏相所言,臣虽非完全赞同,然善始者众,克终者寡,还望陛下如以往虚言纳谏啊!”

 “辅机多虑了,朕非刚愎自用,乃是一时有气,玄成之言朕都谨记于心,放心吧!”

 “如此臣便安心了!不知陛下召臣前来所为何事?”

 “朕觉得张亮的提议颇为可行,青雀也大力支持,如此便可双管齐下,

 另青雀在地方治理也颇有心得,政绩斐然,朕有些思念,想召其回京。”

 长孙无忌顿时心中一惊,连忙劝道:“陛下,就藩便是就藩,若开了口子,其他诸王陛下如何对待,此事万万不可。

 陛下先前已许魏王每年回京一次,这已是天大的恩赐了,至于张亮的提议,臣亦不反对,魏王倒是舍得捐出如此多的钱粮,臣实是没有料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