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5章 群臣论储才德辩,长乐祈嗣骨血添

次日朝堂,李世民下诏册封夷男长子?大度设?、次子?突利失?为小可汗,各赐了鼓纛,并明确划分了势力范围。

 高士廉举双手赞同,连夸秦浩的计策毒,惹来房玄龄与李积的连番白眼。

 有官员上奏李承乾在黔州经营一家面馆,主打的肠旺面在当地小有名气,还献上了酸汤鱼的配方,说是进献给陛下和皇后的,

 李世民颇有些欣慰,眼眶有些湿润,连说了几声好,心中又默默的感谢了下秦浩。

 “陛下上不失慈父之道,下得享尽天年,真乃千古圣君啊!”

 魏征连忙出列打断马屁之声:“陛下,储君乃一国神器所托,承宗庙之祀,系万民之望。望陛下早定名分,使神器有归。”

 李世民坐在龙椅之上,点了点头,神色凝重,深邃的目光扫视着殿下的群臣。

 长孙无忌率先出列,声如洪钟:“陛下,晋王生性纯孝,仁厚善良。文德皇后病重时,他日夜侍奉,衣不解带,忧形于色,其孝心满朝皆知。

 这份赤诚孝心推及天下,必能爱民如子。且晋王身为嫡子,名正言顺,能杜绝宗室内部纷争,稳固国本。”

 中书舍人岑文本上前反驳:“此言差矣,时移世易,当下大唐正处上升之势,需有雄才大略之主开疆拓土。

 魏王才学出众,主持编撰《括地志》,对天下山川地貌、风土人情了若指掌。治理政务时思维缜密、决策果断,实乃储君佳选。”

 于志宁双手抱拳:“岑大人所言颇有道理,若论文武双全,吴王李恪英武不凡,兼具文韬武略。

 出镇地方时兴修水利,使农田灌溉无忧,粮食产量大增;

 开通蜀锦贸易通道,使税收年增加十二万贯?;训练士卒,镇压僚人叛乱,令境内匪患肃清,百姓安居乐业。

 有如此才能,吴王才更适合肩负起大唐的未来。”

 长孙无忌目光如电:“于大人,吴王虽有才能,但其母为隋炀帝之女。隋朝灭亡不久,天下百姓对前朝仍心存芥蒂。

 若拥前朝血脉入主东宫,难免引发朝野疑虑,动摇大唐根基。”

 于志宁面色一沉,据理力争:“英雄不问出身。吴王自幼接受大唐教化,对陛下忠心耿耿,一心为大唐效力。

 况且当下大唐以开放包容着称,怎能因出身而埋没他的才能?”

 魏征挺身而出:“陛下,臣以为立储应以仁德为先。晋王宅心仁厚,在处理兄弟间矛盾时,总是秉持公正,从中调解,维护皇室和睦。

 他这份宽容与善良,正是君王必备的品质,广纳谏言,推行仁政。能营造君臣一心、上下和睦的朝堂氛围。”

 韦挺冷笑一声,质疑道:“当今局势复杂,周边强敌环伺。若储君过于仁厚,恐难应对严峻挑战,保我大唐疆土安稳。”

 长孙无忌上前一步,直视韦挺:“此言差矣!晋王看似仁厚,实则聪慧有主见。

 随陛下狩猎时,面对突发状况,沉着冷静,应对得当,远超常人的胆识与智慧。

 且晋王行事稳健,不会轻易发动战争,能给百姓休养生息的机会,这才是长治久安之道。

 再者,他与朝中大臣关系融洽,登基后能迅速凝聚各方力量,共同治理国家。”

 李世民静静听着,手指有节奏地敲击着龙椅扶手,大殿内的争论声似汹涌潮水,冲击着他的思绪。

 许久缓缓抬手,殿内瞬间安静下来:“诸卿所言,朕已有所了解。魏王才华横溢,吴王英武不凡,晋王仁厚善良,他们各有千秋。

 立储乃国之大事,关乎大唐的兴衰荣辱,朕不仅要考虑皇子们当下的才能与品德,更要着眼于大唐未来的发展。

 诸卿若还有相关见解,可写成奏折,呈于朕前。容朕深思熟虑,权衡利弊后,再做定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