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章 室韦裂帛求唐骑,朝堂修志动天威(第2页)

 -----------------

 十日后朝堂之上,房玄龄滔滔不绝的解释着贞观律修订的主要条文,

 “陛下,多次修订,共精简了律法条文五百余条,流刑也分为了三个等级......”

 李世民听得认真,不住的满意点头,看着殿中李承乾和李泰二人的表情,思绪渐渐飘远。

 温彦博大声奏道:“陛下,并州李积去岁在边境推行的屯田戍边政策,得储备军粮三百万石,

 此为大功,值得边关推广!臣已在奏折中有所建议......陛下?您还在听吗?”

 李世民回过神来,点了点头:“爱卿所奏朕知晓了,还有何事?”

 唐临犹豫了一下,也出列开口:“陛下,朝廷推行的均田制改革,去岁核查全国的土地,共发现隐户五万余,

 全部重新上了户籍,又可充实国家赋税,臣为陛下贺。”

 李世民心中满意:“青雀,此事你有何看法?”

 李泰一愣,抬头望了望李世民,开口回道:“父皇,此次括户行动,依所在附籍,免六年租调等政策,虽然取得了成效,

 然儿臣觉得,唐律中脱户者,家长徒三年,地方官员若未察觉,将按脱漏数量治罪,

 这等律法虽是威慑,却也有不妥之处。这种长期以来因战争、土地政策所导致的现象,

 非是一朝一夕便可纠正,必须要长期导向,并为地方官员的成果进行奖励。

 令百姓心生归附之感,官员心生主动之念,方为长治久安之策。”

 李世民大喜,看着李泰心中五味杂陈,又看向李承乾开口:“太子如何看?”

 李承乾想起父皇派人将灵堂砸烂的一幕,心有余悸,

 “儿臣觉得四弟所言颇为有理,然律法既已制定,便需严格执行,不可朝令夕改,否则地方官员必有慢怠之举。”

 长孙无忌听着二人的回答,望向了打酱油的李治,使了个眼色,

 却不想李治毫无反应,径自呆呆的站在那里,不知想着什么心事。

 “便按魏王的提议,略有整改,五年后再看结果吧。”

 群臣见李世民的态度,都左右扫视,看看李承乾,又瞧瞧李泰,愈发觉得气氛诡异。

 侯君集见太子被魏王压制,赶忙奏道:“陛下,西突厥争夺汗位发生内乱,两派相互攻伐激烈,

 臣建议陇右各部警惕起来,暂停与其互市。只是大唐与西域之间的联系受到了不小的影响。”

 “准,开了春得让边境操练起来,随时应对,再明旨云中,让其随机应变执行以粮换棉的政策。”

 “是,松赞干布已征服苏毗,击败羊同,统一了分散的各个部落,将都城从琼结迁往了逻些,

 臣觉得应遣使者与其接洽,让其遵守大唐与草原各族的约定,

 另臣听说松赞干布派人去了云中,私下联络秦都护交易棉花,想必应是缺粮了。”

 房玄龄连忙出列回道:“陛下,此事既已定为国策,不可半途而废,可下旨询问都护府的应对之策,

 我等不了解详情,最好不要胡乱指挥。臣建议再增加伊州军事实力,以保护商路,

 同时震慑高昌阻断丝路、劫掠商贩的行为,驻军屯田,将其打造为西域的后勤中心。”

 侯君集一滞,我靠,你是说我胡乱还是说陛下,抬眼看了眼李世民,见李世民眉头紧蹙,等着答复。

 “玄龄所言,颇有道理,派乔师望率三千骑兵进驻伊州,防备高昌,守护商路。”

 侯君集出声应是:“陛下,高句丽、百济和新罗如今纷争不断,

 似是与秦驸马的商贸往来有关,臣请为稳定局势,派遣使者从中调停。”

 李承乾见侯君集两次提到秦浩,皱了皱眉,想了想自己如今的处境,没有言语。

 李世民大手一挥:“此事兵部暂且不需关注,若百济新罗使者有求之时再商讨不迟,可还有其他事吗?”

 高士廉快步而出,献上书册:“陛下,氏族志已修订完成,请陛下御览。”

 李世民翻开书册,目光仅是一扫,便心中来气:“你这谱牒是给朕看的,还是给崔卢李郑看的?”

 殿内群臣噤若寒蝉,高士廉擦擦额头的细汗:“臣遵武德旧例,以崔卢李郑为甲姓,此乃魏晋以来数百年之传统...”

 “崔氏竟列第一?朕问你,崔民干有何资格?你这是要教朕如何处置天下士族?”

 李世民拍案而起:“朕问你,崔民干可曾随朕平定薛举?卢氏子弟可曾在虎牢关执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