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李靖挂帅讨吐谷,君集醉语怨兵权(第2页)
李靖思索片刻摇了摇头:“需以唐军与突厥部众结合组成大军,突厥人对草原沙漠的地形更为熟悉,利用迂回包抄,随机应变,
臣不在战场亦无法预判战机,说得再多也终究是纸上谈兵。”
李世民眉头紧锁:“药师觉得何人可以领军?”
李靖沉思良久,摇了摇头:“臣倒是有一人选,但恐其不能服众。”
李世民眼前一亮,旋即叹道:“若是正则还是算了,他太过年轻,在军中威望不足,恐难协调各路大军。
况朕不能太过冒险,此战目标不仅是军事胜利,还需震慑西域诸国,
伏允这种战法比之颉利还不好对付,根本不与你交敌,一直后退又打伏击,稍有不慎便可能万劫不复,只是可惜懋公脱不开身......”
见李靖没有接茬,无奈叹了口气,手指在御案之上反复敲击,
“高福,传旨,段志玄迁右卫大将军,改封褒国公,调任金州刺史?,派李大亮调任凉州都督。
令段志玄、樊兴缓缓退往州城,若伏允追击,命李君羡趁势发起突袭。”
李靖赞许地表示认可:“陛下此计甚是稳妥,若伏允胆怯,则可安然退兵,若伏允上当,便可收获战果,远胜于一味的盲目追击。”
听完宣读的圣旨,段志玄有些郁闷,被伏允这个狗东西溜了几个月,心中也是颇为无奈,下令樊兴与自己合兵一处,向鄯州方向缓缓退去。
葛米伦觉得机不可失,立即向伏允进言追击,伏允得意大笑欣然应允,亲率轻骑沿青海之南一路猛追,
不想行到悬水镇时被李君羡打了个伏击,劫掠的两万余头牛马又重新失去。
见势不妙伏允调头就跑,李君羡孤军一支未敢追击,只得带着得来的战利品,退回了鄯州。
十二月初,以为伏允认怂的李世民正有些沾沾自喜,高福走进殿中,不合时宜的开口禀报。
“陛下,伏允再次侵犯凉州,并一路押着赵德楷散布谣言,说唐军不守信诺,甚是嚣张。”
李世民将战报轻轻放下,脸现愁云,脑海中浮现出了秦浩的影子,随即摇了摇头,喃喃自语,
“正则太过年轻,确难服众,此为险棋!千里?缺乏全局战略,亦不适合!可药师,唉......”
立政殿,夫妻二人一番缠绵,见李世民有些郁郁寡欢,长孙有些委屈:“二郎,若是不喜臣妾这里,也不必总来臣妾的寝宫,去杨妃那里吧!”
李世民苦笑一声:“观音婢,你误会了朕,朕今日状态不佳,是苦恼没有合适的领兵人选,
吐谷浑战事不利,那伏允竟比颉利还要不堪,露头就跑,一退便扰,真是烦不胜烦啊!”
长孙神情稍缓:“这等军国大事,臣妾能懂个什么?为何不与众位将军商讨一下?”
“朕征讨天下之时,少有败绩,又不是不通军事的君王。
吐谷浑之地环境恶劣、补给困难,主帅须具备稳中求胜,能随机应变,又要胆大心细,有大战略之人方可胜任。”
长孙挑眉:“侯君集乃是兵部尚书,不可领兵吗?”
“朕想起侯君集诬告李靖之事,可知其心性有些狭隘,虽勇猛足够,可其性矫饰,好矜夸,难以协调多路军马,
若是独领一军灭一小国尚可胜任,吐谷浑地域不小,朕思来想去,还是需出动大军,他不适合。”
“二郎不会是想让药师挂帅出征吧?”
李世民脸色一红,叹了口气:“朕先前曾亲口答应药师,东突厥乃是最后一战,毕竟年岁大了。
药师有意正则领军,可其军中威望不够,风险太大,朕无法完全放心,真是头疼的紧啊!”
“二郎何不问问玄龄?若果真此战离不开药师,臣妾相信但凡身体可行,药师绝不会推辞,怕是二郎又拉不下脸面吧?”
李世民讪讪笑道:“还是观音婢最了解朕,别无他法,朕让高福去与玄龄透个话,看他能如何相劝。”
-----------------
道政坊潞国公府,侯君集不停喝着闷酒,贺兰楚石宽慰道:“岳丈大人何故闷闷不乐?”
仰头喝干杯中酒水,侯君集叹了口气:“吐谷浑战事不利,可陛下没有与老夫讨论战事,看来还是不相信老夫的领军本事啊。”
贺兰楚石有些不解:“岳丈掌管兵部,何必非要领军出征,出谋划策不也一样能得到陛下的重用吗?若万一不利,岂不得不偿失。”
侯君集眼神不善:“连你也觉得老夫不行?”
贺兰楚石连忙赔笑续上酒水:“小婿不是那个意思,战场之上风云变幻,俗话说,胜败乃兵家常事,谁能保证次次都能得胜呢?
岳丈掌着兵部,只需在朝中运筹帷幄,若胜,岳丈亦是有功之人,何苦非要去那战场之上受那份罪。”
侯君集重重撂下酒杯,似有了醉意,猛然起身:“运筹帷幄?东突厥之战,老夫协助陛下制定战略,也是殚精竭虑,何曾有过什么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