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 六军铁骑征云卷,一纸名分换军需

次日朝堂,高福大声诵读着张公瑾的上书。

 “陛下:

 纵欲逞暴,诛忠良,幸奸佞......

 欺凌薛延陀等诸多部落,致使其反叛......

 无故处理突利可汗,致使其遭受不白之冤......

 突厥内部粮食匮乏......

 颉利疏远本族之人而重用胡人,相信唐军一到,胡人必生内乱......

 中原人前往突厥者众,皆遭受突厥人的欺辱,故而占山为王者多,若唐军出兵讨伐,这些人一定会积极响应......”

 朝堂一片安静,李靖一反常态率先出列:“陛下,颉利倒行逆施,我大唐乃天朝上国,岂能坐视不理,

 弘慎所请有理有据,臣请陛下发兵征讨东突厥。”

 李世民沉声开口:“颉利与朕渭水结盟,本应友好相处,然则其行径早已背离盟约之义!

 朕一忍再忍,不愿背弃盟约,朔州、并州两地小以惩戒,仍不思悔改,

 如今又分兵侵犯甘州、肃州,边关告急,颉利屡屡挑衅我大唐天威!

 朕本欲以德服人,以和为贵,然而他却得寸进尺,将朕的仁义当作软弱可欺!

 朕意已决,发兵征讨东突厥!传军令!”

 高福接过拟好的圣旨,再次高声诵读:

 “各军即日起整备军需,集结军马,三日后全军出征,讨伐东突厥。

 令:

 兵部尚书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张公瑾为副,三万兵马出定襄正面进攻,牵制东突厥主力,为其他部队创造良机。

 并州都督李积为通漠道行军总管,高甑生为副,三万兵马出云中从东面迂回包抄,切断东突厥退路,形成夹击之势。

 华州刺史柴绍为金河道行军总管,秦琼为副,一万兵马出金河向西北进军,侧翼支援主力部队,防止东突厥向西逃窜。

 任城王李道宗为大同道行军总管,李大亮为副,一万兵马出大同向西北进军,直插东突厥腹地,分割东突厥兵力。

 检校幽州都督卫孝节为恒安道行军总管,张宝相为副,一万兵马出恒安向东北进军,配合李积大军,压缩东突厥的活动空间。

 灵州都督薛万彻为畅武道行军总管,薛万均为副,一万兵马出畅武向东进攻,牵制东部部落,防止其支援颉利中军。”

 诵读完毕,武将们兴奋异常,李世民大手一挥,朝堂立时安静。

 “五路大军并受李靖统一指挥,十万大军不日北上出击,出征期间杜如晦暂代兵部尚书一职。

 此乃我大唐首次对外作战,此战不容有失,朕盼众位将军凯旋而归。”

 声音在朝堂上回荡,每一个字都如重锤敲击在众人心头。

 朝堂之上一片寂静,鸦雀无声。每个人都深知这一战对大唐开启盛世的意义,深感责任重大。

 这一次不仅是对东突厥的征讨,更是大唐立国以来对外展示实力的关键之战,关乎大唐的荣耀与未来。

 李靖单膝跪地,大声高呼:“微臣领命,定不负陛下信任,不负天下黎民,灭突厥,立国威。”

 捧着军令,李靖感觉自己的肩膀无比沉重,玄武门事变,自己置身事外,寸功未立。

 而陛下仍对自己无比信任,皆因自己的军事才能,这一战,不仅是对突厥的征讨,更是对自己的终极考验。

 悄悄展开手中徒弟给自己传来的十六字方针,“分兵合击,切断退路,心理瓦解,速战速决。”心中又是一片火热。

 听着龙椅上李世民的滔滔不绝,与徒弟的预判几无二致,对此战的些许担心再无半分疑虑。

 下朝时,朝臣们三三两两,议论纷纷,每个人都知晓这一战乃是大唐的立国之战,皆是壮心不已。

 李靖与秦琼并肩走出朝堂,迎着朝阳,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斗志。

 -----------------

 回到两仪殿,李世民唯恐自己在后勤上有所遗漏,与众臣继续商讨。

 “克明、玄胤、玄成,你三人负责此次军需的转运供应,玄龄、辅机负责辅助,此乃头等大事,不可不慎。”

 众人齐声应是。一番商讨细节过后,茶水上来,聊起闲话,话风渐渐有所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