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绛州献策李元礼,夷男入贡赴长安(第2页)
“郑王,哦不,现在应该叫徐王,您大人不记小人过,就把在下当个屁,给放了吧。”
李元礼一怔,随即哈哈大笑,指着秦浩笑骂道:“你这个小子,居然敢打趣本王,若不是看在房相书信的面子上,信不信本王把你留在绛州做五年苦工再放你离去。”
“那可不能,怎么地我也算个人才,做苦工有点太浪费了吧,嘿嘿。”
“唉,本王精心打理下的郑州已逐渐繁荣,没想到因为你这个臭小子,现如今成了他人的嫁衣。换来的就是这两瓶酒,两盒茶,你让本王如何消了心中的火气?”
“殿下可别生气,叔父们都说殿下年纪虽轻,却极为善政,陛下也曾亲自夸奖,这其实才是关键。因为越善政越会派到穷地方去,富裕的地方根本展示不出殿下的能力不是?所以即使没有在下的原因,殿下即便不在绛州亦会到其他州,这是陛下对殿下的信任啊。”
李元礼神情一滞,觉得秦浩的话颇有道理,那感情自己善政还他娘的是个坏事了?
“你小子给本王说说,绛州这个破地方该咋治理,说得好了,本王宵禁前就放你离去,否则,哼哼,听说城中的青楼还缺个龟奴,把你派过去我看不错。”
秦浩笑道:“徐王原来也是性情中人啊,既然殿下这般风趣,在下心中也就对殿下的性格有了底。穷地方治理最怕太认真不变通的人,治理这事吧,其实说白了就是因地制宜,因人而异。”
“哦?详细说来听听。本王听说你虽不为官,但却颇善理事,房相书信中也让本王向你问策呢,可见对你的看重。”
“在下那便班门弄斧了,绛州是在下母亲出生之地,定然不会胡言乱语。治理地方不外乎三者,民生、教育、治安。”
“想要推动民生,必要重视农业生产,徐王便想尽办法鼓励百姓开垦荒地,这就需要变通了,只要不违背朝廷的律法、大的方向,完全看徐王的能力,垦荒同时兴修水利,在下之前给朝廷献的筒车那玩意我看绛州几乎绝迹,便知晓先前的刺史是有多无能了吧。”
“教育不外乎就是建立学堂,培养人才,根据不同地方的情况,适当给予一定的拨款,我有个想法,就是多建些蒙学堂,这样读书和建设均不用花钱。”
李元礼来了兴趣,“哦?为何蒙学堂便不用钱?”
“如果各乡各村建立蒙学堂,自己家中的娃娃便有了读书的地方,徐王猜猜若是让他们自己动手建设愿不愿意?”
李元礼点头认同道:“这个自然愿意,然则砖瓦从何而来,读书的笔墨纸砚从何而来?”
“徐王将全绛州的村中蒙学统一称为某某村慈善学堂,每间学堂前均立上石碑和公示牌,石碑上雕刻捐建蒙学人物志,公示牌用于每年捐献者的姓名简介,按捐献金额多少排列,不知徐王以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