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赵佶苦衷(第2页)
赵楷也没辜负父亲的期望,面对接踵而至的荣誉,表面上欣然接受,实则心有不甘。
父亲是高高在上的皇帝,母亲是宠冠六宫的贵妃,这些官爵他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唾手可得;赵楷不满足于此,他的真才实学并不能得到真正体现。
可在古代,皇子们生来就不需考取功名,更无需争名夺利,甚至太子之位在他们出生之时就已内定。
正是如此特殊的身份,他们被禁止科考,因为他们参加科考对其它学子毫无公平可言,官员们为巴结奉承会一路开绿灯;另外,唯恐龙颜大怒招来杀身之祸,官员们定会偏袒皇子这边;普天下的学子们寒窗苦读只为一举成名。
若皇子们来跟天下读书人争个高下,简直让天下当做笑料;那些读书人定会表示强烈抗议,皇子还会被人指手画脚难免诟病。
诟病皇子的流言蜚语传到皇城中,不仅有损帝王之家的威严,还让皇子的心灵受到重创。
出于自身考虑,从古至今,皇子们都不会参加科举考试;然而赵楷则偏要与众不同,他吟诗作到身边不少人的夸赞,但他并没办法验证自己多么有才能。
身边人有多少夸赞是实话更无从知晓,而赵楷身份特殊根本无法参加科举考试;为证明自己的才能有多高,赵楷决定一试。
他想让自己堂而皇之去考试肯定行不通,思索再三,暗中化名参加考试。
公元1118年,北宋三年一次的科举考试如期举行,赵楷乔装打扮成普通学子,同时给自己改名换姓,科举考试全程都无人知道他是皇帝的第三皇子。
改卷之时又被蒙上名字更不知哪张试卷是赵楷所写,赵楷暗喜这下自己的才能在公平公正下可得到验证。
果不其然,赵楷多年勤奋刻苦所学在没人帮衬的情况下过五关斩六将顺利考进殿试;在殿试中,赵楷才思敏捷,答题独具一格。
古时殿试同样是笔试,皇帝在整场考试中都不曾露面,更无法认出赵楷混在众考生中考试。
待殿试结果公布之时,赵楷夺得头魁成为名副其实的状元;他得知后欣喜若狂,将事情的来龙去脉悉数告诉给宋徽宗。
宋徽宗听闻自己的儿子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功考取状元,顿觉脸上倍加光彩,又为自己的艺术造诣后继有人甚感欣慰。
可转念一想,皇子中举让天下人知道定会带来众多非议,说出去也无人相信赵楷是凭借自己的能力考中状元,还会有很多人指责赵楷身为皇子和天下读书人争功名。
无奈之下,宋徽宗唯有忍痛割爱将状元之位拱手让给第二名的榜眼,而赵楷委曲求全成为榜眼。
在天下人看来,赵楷只考上榜眼,实际上他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皇子状元。
那年赵楷才17岁,顶替他的那位状元已29岁,在当时赵楷年岁尚小,未来可期。
赵楷没有被立为皇储是宋徽宗一生的大痛,不看好的赵恒却轻而易举登上皇位,徽宗也是无可奈何。
赵桓是宋徽宗赵佶的长子,母亲显恭皇后王氏;赵桓与父亲赵佶的性情爱好大异其趣,徽宗风流倜傥,赵桓举止拘谨;徽宗多才多艺,赵楷声技音乐一无所好。
徽宗以“好色”闻名,赵桓“不迩声色”;徽宗不爱赵桓,赵桓对徽宗的所作所为也看法颇多;徽宗宠信宦官与佞幸,赵桓“每不平诸幸臣之恣横”。
徽宗崇道抑佛,赵桓很不赞同,“上殿争之”;徽宗穷奢极欲,赵桓在东宫则号称“恭俭之德,闻于天下”;他下令击碎琉璃器,固然直接针对蔡京,其矛头分明间接指向父皇。
高强、李文在宋徽宗与马超、郑斯文谈话时,一丝不苟地进行现场直播;手机屏幕上弹幕风起:
【网名天下为公:宋徽宗能将儿子的状元降为榜眼,很能说明他是一个明君;试问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遇到这样的情况会是一种什么境界?】
【网名牛大力:宋徽宗在位时不管从经济,还是从国土疆域,都是有宋一降最强大的;只可惜遇到一个不讲理的邻邦,这个邻邦只认武力不讲友情,使注重仁义礼智信的王朝从巅峰到衰落来得太快,短短8年间就走上亡国之路;充分说明赵匡胤建国初衷施行的重文轻武国策是偏执的,他只知道十分轻松而且痛快的‘杯酒夺兵权’,哪知道给后代子孙挖了亡国的陷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