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超重生大宋朝老骥伏枥1952

第139章 思念老臣(第2页)


 朱勔在苏州设应奉局大搞花石钢,运回汴梁修筑万岁山,就是“丰亨豫大”的具体体现。


 蔡京执政期间嚣张跋扈,可他办的好事也不少,譬如“崇宁兴学”开辟了华夏历史上通过学校取官的先例。


 “崇宁兴学”诏令全国县以上衙门都得办学校,接受百姓子女学习深造。


 “崇宁办学”得到宋徽宗首肯,一些地方不仅在县衙驻地办学,而且扩大到乡村、集镇;北宋以降,民众受教育的程度在历史上最高。


 “崇宁办学”诏令下达后,州学、县学、乡学、镇学、村学、私塾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兴起,是宋代教育事业最鼎盛的时期。


 北宋的儿童通常六至七岁开始读书,称为开蒙、启蒙;一般家庭的孩子读完私塾,能认字即可;富贵人家则要子弟“十二岁出外就傅”,一直读至参加完科举考试为止。


 私塾的教授内容一般以识字为主,另外还传授一些谋生技能、规范伦理道德、讲述为人处世的道理和方式等等。


 “崇宁兴学”对女童来说也很宽松,尽管官学拒绝女子入学,但私塾的普及为女童的启蒙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宋代社会主张女子应受一定的教育。


 宋徽宗曾说:“朕以谓书不惟男子不可不读,惟妇女亦不可不读,读书则知自古兴衰,亦有所鉴戒”


 《宫词》云:“清晓自倾花上露,冷侵宫殿玉蟾蜍。劈开五色销金纸,碧锁前学草书”。这两首诗是描写宋代宫人学习书法的情景。


 南宋思想家叶适曾经说过:“妇人之可贤,有以文慧,有以艺能,淑均不妒,宜其家室而已”。


 朱熹也主张女子应受一定的文化教育其曰:“女子亦当有教,自《孝经》之外,如《论语》,只取其面前明白者教之。


 宋代有文化背景的家庭则更为注重女子的教育问题,宋孝宗时尚书胡元功之女,“俊敏强记,经史诸书略能成诵。善笔札,时作诗文亦可观。于琴弈写竹等艺尤精,自号惠斋居士,时人比之李易安”


 王安石一家更是出了五位擅长诗词的女性,宋魏泰《临汉隐居诗话》云:“近世妇人多能诗,往往有臻古人者,王荆公家最众。


 宋代着名女词人李清照在文学上取得的成就与其家庭教育是不可分的,其父李格非曾为礼部员外郎,母亲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父母皆擅文章;因而,李清照幼年即受过良好的教育。


 南宋女词人朱淑真,出生于富裕的官宦之家,其父曾亲自教她诗文典籍,可见也是从小就受到文学艺术的熏陶。


 蔡京除过“崇宁兴学”的功德,在位期间还兴办居养院、安济坊、漏泽园诸类福利机构,开创了历史先河。


 北宋末年的社会动乱不堪,贫穷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冻死、饿死街头的每天都有。


 蔡京上折子给徽宗皇帝,提议在东京和几个重点城市兴办“居养院”、“安济坊”、“漏泽园”。


 徽宗是良心皇帝,立即批准了蔡京的奏折,划拨充裕资金推行建设。居养院就是后世的敬老院,安济坊是福利院,漏泽园则是是公墓。


 无主无户的死亡百姓和军士,被送进公墓由国家统一安葬,体现了官府的仁慈。


 北宋的居养院、安济坊、漏泽园比西方慈善机构早了许多年。居养院是综合性的收养机构,既收养孤寡老人、残疾人士,也收留弃婴与孤儿。


 到南宋时则发展出专业性的收养机构,如收容老人的安老坊、安怀坊、安济院,相当于福利养老院。


 收育弃婴与孤儿的婴儿局、慈幼庄、慈幼局、及幼局,相当于儿童福利院。


 此外还有以低于市场价向市民供应成药的大药房及免费门诊,叫施药局、惠民局、和剂局。


 两宋期间政府建立的福利救济机制覆盖了“生老病死”各个层面,实现了“从摇篮到坟墓”的救济。


 北宋尽管存在奸臣和不平等,但女真人和蒙古人灭亡两宋后,华夏社会倒退上千年是不争的事实。


 宋朝百姓对女真和蒙古人的痛恨难以言表,两宋时百姓的受教育程度比二十世纪的华夏都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