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超重生大宋朝老骥伏枥1952

第99章 繁华汴京(第3页)

 北宋定都开封,而“开封地平四出,诸道辐辏,千里不绝,四通五达之郊也。故其地利战,自古号为战场”。

 契丹对宋的北方构成强大威胁,为保卫京城开封府的军事安全;只能依托河北路以及北宋都城开封作为军事屏障,屯驻重兵防守。

 北宋的中央集权演进,对内来说就是京畿以及周边地区的关系处理;而“守内虚外”是北宋上下一以贯之的国防政策。

 北宋集重兵于京畿,目的就是为了保证对于地方的威慑;而地方自然是为了中央安全而服务的。

 对于北宋而言,疆域大致可以分为京畿核心区以及北方防御区和东南供给区,河北路、河东路以及陕西路,可以说是京畿地区的安全根本所在。

 而在这三路之中,河北路直面北面契丹的压力,可以说是防御的重中之重。

 北宋河北、河东、陕西,呈扇形分布在京畿开封以北,从东到西构成一组战略防御一带,构成北方综合防御区。

 北方三路事关国家存亡,因此三路每年都会有朝廷在东南地区征敛的大量钱谷,而这为加强城池防御提供了条件。

 定州位于太行山的东麓,华北平原的中部,因为地理上与辽毗邻,成为河北地区防御的重镇之一。

 在军事防线上,以雄州、定州为代表的河北重镇为第一道防线,为的是能够在敌军来袭时做好准备,及时调兵增援。在防御工程上,除了边塞塘泊以及榆林外,这些军事重镇一般设置了多重的军事防御点,并且修缮城池加强了城池防御。

 在以城池攻防战为主的冷兵器战争时代,军事枢纽的地位往往关系到整个战局的安危,而以大名府和澶州为主的开封北境,则成为抵挡辽军进攻的第二层防线。大

 名府是宋东京和辽南京之间邮驿的必经之路,大名府在燕云十六州丢失后,成为扼守中原的门户,抵御辽军进攻的前哨。

 而澶州则是京畿的最后一道防御据点,北宋北门除澶州之外再无防城屏障,开封暴露在强敌契丹眼下,辽军可朝发夕至。

 “澶渊之盟”签订过程中,北宋大名府战略要地的位置始终屹立不动,给辽军后方以很大的军事压力,山西及河南各路援军才能陆续赶赴澶州,由此可见大名府以及澶渊在京畿防御上的重要地位。

 为了加强这些地方的防御,防备辽国劫掠河朔,北宋政府屯重兵于定州以及大名府等战略纵深要地。

 所谓“河北自石晋失燕蓟之险,无所固守,是以蓄兵愈多,积粮愈厚”,早在雍熙三年君子馆之战宋军失败后,北宋便把河北的卫戍部队增加了一倍。

 后来军队人数进一步增加,这些部队主要布防于河北三十六州军中的十九城,京畿之地的禁军还轮番到河北屯戍,进一步加强防卫力量。

 并且,河北地区还有大量的乡兵,乡兵战斗力很强,有河北“一寨之户之勇,过于禁兵十人”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