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4章
以大唐现在的科举制度来看,如果自己的教谕是朝廷命官,那就有很大的机会通过科举。
许敬宗听刘涵这么一说,便在脑海里把朝中几个官员都过了一遍,然后说道:“户部尚书戴胄刚刚辞官,你随我去戴府一趟,看能否请他入书院讲学。”
戴胄虽然不如欧阳询、虞世南这等儒道巨擘那么有名,但毕竟是前户部尚书,权势也不小。
至少,对于许多从外地来到长安的学生而言,这是一件非常吸引人的事情。
一所学院的优劣,主要取决于其教师的水平。
这一点,就算是后世也是如此。
就算是马云捐了一千万,把学校建得金碧辉煌,也比不上北上广的任何一所重点小学。
在北上广,能进好小学的,以后至少也得是211以上的毕业生,985也不奇怪。
“如果戴大人愿意坐镇经院,那对经院的吸引力就会大增。礼部尚书颜师古和岑文都是京中赫赫有名的人物,如果能请到他们来书院讲课,哪怕只是像房二郎这样的客座教谕,也是极好的。”
刘涵现在满脑子都是如何帮助许敬宗管理好观狮山书院,所以对这方面的事情还是比较了解的。
这就像是后世很多大学的教授,有些人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之后,就热衷于做管理工作,希望能够在这个领域有所建树。
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观狮山书院的确需要一批刘涵这样的科试状元,来充实书院的管理层。
“颜师古与太子关系不错,特意请他来书院授课,我得先问问王爷,免得坏了王爷的大事。”
许敬宗很清楚长安城里的局势,很清楚自己这位王爷在太子与魏王的争执中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