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智多星设剿匪计(第2页)

 而吴用这个“智多星”未必这么想。 

 什么梁山啊,护一方百姓啊,不过是他想要为自己崭露头角所找到的一个借口罢了。 

 对于他一个教书先生来说,确实他的能力不仅仅局限于此,别管原著里面他的主意阴不阴险,但总归是好用的,就算是阴险,这也不失为一种能力。 

 有能力的人自然会有野心,他不可能甘愿就在小村落里面去一辈子教书,碌碌无为的。 

 相比于“托塔天王”晁盖,他“智多星”吴用的功利心是极强的,所以在《水浒传》原著里面吴用基本上就是宋江投降招安计划的中坚支持者。 

 招安了,他才有更大的机会去施展自己不招安的话,他打死也就是个小小水泊梁山上的一个军师,能够有多广阔的天地施展自己? 

 当官,对于吴用来说,这也是目前他最好的路子了,有人可能问他为什么有本事不去考科举,其实也是无奈。 

 这位“智多星”吴用当年也考过,但是因为忘了规避皇讳,没有把当时宋哲宗赵名字里面的“煦”字缺笔,结果就被赶出了考场,自此不能复考。 

 在古代社会,避皇讳的情况很常见,所谓避皇讳,就是在当朝,不能在文章中出现当代皇帝名字中的字,如果官员们名字中有跟皇帝名字字一样的也得改,比如清朝的雍正继位后他的兄弟们都改胤为允,在比如赵匡胤的弟弟改赵匡义为赵光义等等。 

 像是当年《庄子》是道家除《老子》以外最重要的典籍。 

 然而东汉第二任皇帝汉明帝刘庄,为避“庄”字,东汉把《庄子》改为《严子》,严即庄也。 

 同样还是为避李世民的讳,佛教的观世音菩萨中有一个“世”字,索性省去该字,是为“观音”菩萨。 

 连神仙都逃不过去,那就更别提你一个小小的“智多星”吴用了。 

 你私下怎么着都行,但是你敢在科举考试字忘了这个,后果可是很严重的。 

 所以,吴用没有办法用正常途径向上攀登,也只能这样另辟蹊径了…… 

 所以,对于吴用来说,他帮助晁盖,一报仇为名,以保护一方百姓为由头,他们两个联合,想办法把王伦一伙占据的水泊梁山给灭掉,这是第一步。 

 接下来,靠着剿灭梁山的功劳让他做官,这就是就是第二步,还会有第三步,第四步,第五步,第六步,反正他就是要求一步一步的爬到最高,让别人都看看他的才能,即使是不做赵高,也要让他的能力展示给天下人。 

 说到底,“智多星”吴用想做的就是证明他自己的能力。 

 对于他来说他不想当皇帝,官也可以不当,但是他想让这世上的人知道,这里有一个叫“智多星”吴加亮的人,他可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搅动这天下大势。 

 这种理想似乎和战国时期的那些纵横家差不多! 

 这样的人,才是最可怕的,因为他眼里面只想着证明自己,所以他做事情也就是不择手段的,难怪在《水浒传》原著里头他经常出绝户计…… 

 “那按照教授的图谋,我们该如何行事,那水泊梁山易守难攻,我们两个怎么拿得下。” 

 晁盖是憋上半年脑子里头都不能憋出来一个好主意的人只能在这方面依赖他“智多星”吴用了。 

 吴用沉思片刻,随即说道,“我们二人之力自然不够,这事儿还是得求助济州官军去剿匪,我记得安家大公子与济州通判是同科进士及第,有同年之谊,他家老人死了,家产尽数归匪,必然心生怨恨,我们先去招他,让他使点银子,去找通判通融。” 

 “这事我可以去办,起码当天我率人去救过他们安家,他应当还能给我几分薄面。” 

 晁盖此时已经被“智多星”吴用给牵着思路走了,吴用清楚,晁盖那也是个倔驴的脾气,很多事情倔劲上来了十头牛你也拉不回来。 

 索性就不劝他了,直接自己引领事态发展,裹挟着他,让他不想跟着吴用的计划走都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