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太子人选

 1 

 永乐二年的应天府皇宫中,御书房里,朱棣面色平静地注视着眼前三位重臣:黄淮、尹昌隆与解缙。本文搜:86看书  免费阅读 

 “朕今日召你们来,便是要听听你们的看法。” 

 他缓缓说道,“靖难之役结束已两年,朕登基也近两年,却仍未确定皇太子人选。 

 前些日子,淇国公丘福和永春侯王宁等人上奏,力荐嫡次子朱高煦为储君,不知你们意见如何?” 

 朱棣扫视了在场三人一圈,轻声问道。 

 实际上,他内心更倾向于让朱高煦继承大统。 

 在他眼中,朱高煦是最像自己的儿子,并且在靖难期间功勋卓著,尤其白沟河之战救了他的性命。 

 早在靖难之初,朱棣就有意让朱高煦取代长子朱高炽。 

 他不止一次用暗示或明示的方式鼓励朱高煦努力进取,期待着他能有朝一日超越兄长。 

 然而如今坐上了龙椅,从侄子朱允炆手中夺得帝位后,朱棣反倒犹豫起来。 

 尽管他一向对朱高炽态度冷淡,但朱高炽毕竟是嫡长子,又一直勤劳奉献,稳固后方。 

 靖难时期以一万兵力坚守北平月余,抵御李景隆五十万大军,为最终胜利奠定基础,同样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劳。 

 更为重要的是,朱高炽有一个出色的儿子,也是朱棣最爱的孙子——朱瞻基。 

 黄淮和尹昌隆听闻之后迅速表明立场:“陛下,绝不可违背太祖高皇帝订立的规矩!设立太子必须遵循嫡长制度!” 

 显然,这两人都是朱高炽坚定的支持者。 

 在拥立太子的问题上,文官和武将之间呈现出鲜明对立的局面。 

 靖难功臣多为支持朱高煦的力量,他们希望新任储君能够继续维护他们的既得利益。 

 而朱高煦与这些将领关系亲密。 

 相反,文臣则更支持嫡长子朱高炽。 

 朱棣转而看向解缙,问道:“解爱卿,你怎么看?” 

 解缙慢条斯理答道:“陛下,皇长子仁慈孝顺,深得人心。” 

 最后他还提及朱瞻基,以此触动朱棣内心的柔软之处。 

 “嗯,你说得有道理。” 

 朱棣陷入沉默许久,最终仿佛做出决断,点头认同。 

 解缙等三人目光相对,从中读出了一丝成功的喜悦,皆知此事已成定局。 

 奉天殿上朝之时, 

 “承天命,受皇恩,诏曰:朕继承大统二年,嫡长子朱高炽仁义孝顺、忠勇兼具、人心所向,现特封嫡长子朱高炽为大明皇太子,命礼部择吉日举办册封仪式,此乃朕意,钦此!” 

 随着圣旨宣读,朝廷震动。 

 文官群体喜笑颜开,仿佛欢庆胜果,而武将们则面露不悦之色。 

 除了几个事先得知消息的人,无人预料到朱棣会如此快做出决断,并选定朱高炽为太子。 

 一众勋贵,如淇国公丘福等人表情极是尴尬,如同嘴里含了苍蝇般难受。 

 一声反对随之响起:“我不赞同!” 

 此刻,一个意外的声音突然响遍奉天殿,众人循声望去,只见面色凝重的朱高煦不知何时已站在大殿入口! 

 “逆子,你竟敢如此说话?” 

 朱棣未曾料到朱高煦会突然现身朝堂,更没想到他会公然反驳自己,当场气得脸色剧变!昨晚他特意以借口将朱高煦调至城外火器监清点装备,就是为了避免他在朝会上节外生枝。 

 谁承想这孩子竟然杀了个回马枪。 

 “父皇,孩儿就是不同意大哥为太子!” 

 在满朝文武注目之下,朱高煦缓步踏入大殿中央,目光直视端坐龙椅之上的朱棣,毫不退让地重复道。 

 “臣等请求陛下撤回成命!” 

 看到朱高煦出现,丘福与王宁等人立刻站出,齐齐跪地表达反对意见。 

 一时间,大殿内反对之声不绝于耳。 

 “放肆!你们意欲何为?” 

 朱棣怒不可遏,当即便下令锦衣卫将朱高煦以及丘福、王宁统统拿下,打算先行关押到北镇抚司大牢再作计较。 

 “父皇请息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