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乾当大唐话事人,我杜荷说的曾经也是个青涩的少年

第401章 朝廷重臣大变动(第2页)

 又过了盏茶功夫。 

 萧瑀这才把又长又臭的圣旨念完。 

 “呼~” 

 杜荷听到身后传来了一阵呼气的声音。 

 等萧瑀回到座位上时,李世民也挺首了身子,朝不远处的内侍挥了挥手。 

 内侍同样持着一份厚厚的圣旨,并神色严肃地走到御台前。 

 来了! 

 原本昏昏欲睡的文武百官,瞬间提起了精神。 

 因为接下来圣旨颁布的内容,是对有功将士的封赏。 

 让所有文武百官意想不到的是,第一封圣旨竟然是对两个权臣的罢免。 

 “大唐皇帝令,尚书右仆射高士廉,刑部尚书刘德威,虽德才兼备,守节乘谊,劳苦功高,奈何年事己高,身体渐衰。” 

 “朕不忍其辛劳,即日起高士廉卸任尚书右仆射,授开府仪同三司;刘德威卸任刑部尚书,授银青光禄大夫!” 

 轰隆~ 

 这道毫无征兆的罢免书,让一众不知情的大臣脸上充满了惊讶。 

 没想到陛下竟然腾出两个宰辅职位,为了给立功的一众大将军升迁。 

 不过对于这个任免的诏令,高士廉和刘德威己经提前知晓,因此他们二人的脸上并无特别的沮丧。 

 “臣领旨!” 

 看着两个白发苍苍的老臣,一众文武大臣的脸上,全都露出尊敬之意。 

 等他们领旨坐下后,大殿中很快传出一阵低声议论。 

 “也不知道哪位将军,有机会担任尚书右仆射?” 

 “究竟是吏部尚书侯君集?还是兵部尚书李绩?亦或者是礼部尚书李道宗?” 

 一众文武大臣纷纷转过头,把目光看向年轻一些的侯君集、李绩和李道宗三人。 

 至于张亮,则不在众人的猜测范围之内。 

 毕竟这几个大将军,就属张亮立下的战功最少,而且还在在卑沙城折损了数千士卒。 

 就在文武大臣低声议论之时,内侍尖锐的声音再次响起。 

 “大唐皇帝令,中军行军大总管侯君集,统御大军连战连捷,灭敌数十万众,守土开疆功劳甚大,朕甚嘉之。即日起升任为尚书右仆射!” 

 侯君集的脸色一喜,他连忙持着笏板站起来说道。 

 “臣谢陛下隆恩!” 

 李世民微微颔首笑道:“侯君集,尚书右仆射需要更强的政务处置能力,你可多向申国公请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