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县凶猛天煌贵胄
第95章 无解的死循环(第3页)
当然,这个工作强度对于杨大知县而言并不算大,毕竟宁阳县只有八社十六闾,按照一天跑两个社来计算,只要花个十来天的时间就能完成劝课农桑的指标。
最关键的是,耕种的重要性对谁讲都可以,唯独没必要单独对百姓讲。
百姓可比朝廷想象中要勤快的多。
毕竟土地是不会糊弄人的。
所以,相比起劝课农桑来说,杨大知县更希望能解决掉修路的材料问题。
杨少峰承认自己之前还是想得简单了。
当初在决定要修路的时候,杨少峰曾经想过生土,熟土,石板,青砖,水泥或者说混凝土,还有沥青等诸多材料。
其中生土和石板路是最早被杨大知县放弃的,因为生土路铺完之后经不起雨水冲刷,而石板路需要用到大量的石材,偏偏石材的开采又比较麻烦。
青砖路因为没有砖窑而被放弃。
水泥和沥青因为技术水平原因也先后被放弃。
无奈之下,杨少峰也只能选择熟土做为铺路的材料。
但是真到开始挖好地基并且开始筛土炒土了,杨少峰才悲哀的发现,要是按照秦首道的标准用熟土修路,宁阳县通往兖州府的首道怕不是要拖到猴年马月才能修通。
至于说增加人手……
且不说宁阳县本身还有秋播、开荒、挖湖、修渠等等一大堆需要用到人手的地方,根本抽调不出多少人来修路,就算是能,也无论如何都避不开筛土、蒸土或者炒土、铺路、夯土这几道工序,偏偏这几道工序随便哪个都要用到大量的人手。
人手不足,就弄不出来足够的熟土,修路的进度就会慢。
路修的慢,宁阳县的发展就快不起来,外来的丁口数量增长就快不起来,以后还是会缺人手。
等于是一个无解的死循环。
无奈之下,杨大知县也也只能琢磨着更换修路的材料,好以此来加快修路的进度,同时尽量降低修路对人力的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