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一场骗局(第2页)

 “快点!” 

 洪承畴猛地掀下轿帘,大声喊道: 

 “快回府上!速度若是快,回来必重重有赏!” 

 一听有钱拿赏,书童瞬间就兴奋起来了。 

 抬轿的几名汉子脚下似生风雷,转瞬便疾奔至洪承畴邸前。 

 随着首批资本回报兑现,周奎府外络绎不绝的车马来访。 

 自此日起,府中累积白银骤增至二百万两以上,数字仍在攀升。 

 不久,周奎无奈之下,提前向王承恩调拨部分巨款。 

 然而,那些竭力往嘉定伯府运送白银的大臣们却不知,这些源源不断涌入的银两正悄然将他们与明朝的命运紧紧捆绑…… 

 收获巨额白银后,朱由检亦未稍作喘息。 

 眼见资金愈发充裕,朱由检逐渐明白局势:朝廷上下所谓贤能充朝不过虚名,这些人皆不可信。 

 相较之下,经王承恩治理后的以内廷司礼监为主力反倒清净得多。 

 而周奎此刻进行之事堪称明朝最大机密,知情人屈指可数。 

 即便有些内廷太监不明就里但也带着银钱登门,他们的财力与外廷勋贵相比则显逊色。 

 若将勋贵动辄数十万甚至近百万两银子对比,内廷太监不过一两万或顶多五六万,实可谓窘迫。 

 看着周奎呈来的账本,朱由检心中百感交集,这不是什么受害者名单,简直就是大明忠奸录! 

 朱由检毫不犹豫地全数挪银进了国库,用于兵仗局铸兵器、采购粮食等。 

 甚至派出几个年轻太监化装远赴东南建造远洋船舰—— 

 只因明廷境内所产粮谷不足,

缺的并不是白银,而是市面紧缺的粮食。 

 与祖父朱元璋几昼夜核算,发现通过从海外进口粮食竟比本土筹粮便宜三成。 

 尽管如此,朱由椝依旧年轻,虽预想官员们有钱,但未曾料到他们富有至此。 

 目前,明宫三千余名太监无不忙碌不已,然而周奎这边送来的银两仍源源不断,速度甚至快过支出。 

 夜深人静时,乾清宫内烛光摇曳,朱由检仍在翻阅各地递上的奏章。 

 此时,王承恩神色犹豫地步入殿内:“陛下……” 

 朱由椝头也不抬地回应:“再等等。” 

 王承恩苦着脸叹道:“陛下,不是微臣不尽心,实在是无处存放了。” 

 朱由检欲安慰几句,不想王承恩果断打断道:“即使我们尽全力收纳,可眼下内帑的银窖早满了!若国丈继续送来,宫里的空地上怕得把银子露天摆放了。” 

 这么多的财富无法一时花完,若随意堆置,不出半月,后宫上下必定你十两我五两地被私藏干净。 

 朱由椝不禁愣住了:“目前一共收了多少银两?” 

 王承恩低头回答:“已有三千五百万两还多,其中内帑囤积的达二千二百余万两。” 

 这个数目让朱由检太阳穴突突直跳。 

 去年,朝廷征收未来三十年的赋税,总收入尚且仅为一千五百万余两;现今仅凭周奎一番巧言,竟能敛财逾三千多万! 

 朱由检缓缓吸了一口气,仔细端详着眼前的奏折,紧咬牙关说道: 

 “拨出帑币二百万两,先填补兵部九边将士多年积欠的军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