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山娃青年183集(第2页)
来信的是父亲单位计划科的王孝和科长。山娃的思绪飘回到往昔,王科长平日里对他们一家多有关照,在艰难时刻,那温暖有力的援手曾多次出现,让山娃铭记于心。此刻,王科长言辞恳切,字里行间满是焦急:他的大儿子王小东升学失利,没考上初中,在那个教育资源稀缺、竞争激烈的年代,这仿佛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
王科长无奈之下,想到了远在山城的山娃,求他托托关系,在当地初中学校找一下校领导,开一份《转学证明》,好让小东能有学可上。
信中,王科长还带来了父亲的近况。镇法庭的介入如同一剂良药,父亲似有了动摇,答应承担起山娃母亲和姊妹的生活费,甚至同意将三人的户口迁回老家半壁山镇。这消息让山娃眼眶一热,长久以来的委屈与期盼如潮水般翻涌,心中五味杂陈,既有对未来的憧憬,又有对过往的酸涩回忆。
1987年,家乡在改革开放的影响下,经历了撤乡并镇,半壁山乡摇身一变成为半壁山镇政府,蓝旗营乡和孤山子乡也并入其中,这片土地承载着山娃儿时的记忆,如今又将成为家人新的归宿。信封里,王小东的个人信息资料和身份证夹在其中,那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压在山娃心头。
山娃蹙着双眸,沉思良久,脑海中突然闪过一道希望之光——兴隆县二中的校长张国新!当年自己在半壁山上高中时,张老师便以正直热情而闻名。
今年三月份,小妹和老弟从东北回来,无户口、求学难,是张老师提升后当了校长,仗义援手相助,一路绿灯让他们顺利插班入学。这份恩情,山娃从未忘怀。
就在今年不久前,听说张国新校长由半壁山初中、调入了兴隆县二中,担任了校长。
怀揣着希望,山娃脚步匆匆迈向兴隆县二中。校园里书声琅琅,青春的朝气扑面而来,却也让山娃愈发紧张。他在校长室外徘徊许久,深吸一口气,才抬手叩门:“咚咚咚!”
“请进!”屋内传来洪亮的张校长声音。
山娃推门而入,局促不安地搓着手,一脸难为情的说:
“张校长!今天找您来,是有个事有求于您。”
张国新校长从办公桌后起身,脸上瞬间绽放出灿烂笑容,快步走来,笑哈哈的说:
“哈哈哈!咱俩是老师生关系啦,有啥事啊?你就直说吧!”
说着,热情地拉过山娃,递上一杯热气腾腾的茶水。
山娃接过茶水,抿了一口,润了润干涩的喉咙,眨着双眸说:
“那我就不客气了!我父亲单位的计划科长,他儿子没考上初中,年龄还小,让我从咱们这里开一个<转学证明>,好直接去初一插班上学。这是他儿子的个人信息和身份证,您看看。”说着,他双手恭敬地递上资料。
张校长接过,目光仔细地在纸上扫视,微微点头说道:
“不就是开一个<转学证明>吗?那好办!”
说罢!他大步流星走向二楼教导处,山娃紧跟其后,心像敲鼓般怦怦直跳。
教导处内,贾占雨处长正伏案忙碌。张校长上前,拍了拍他的肩膀,将情况简要说明,把王小东的材料和身份证递过去。贾处长扶了扶眼镜,审视一番后,二话没说,立刻放下手头其他事情,为王小东留存材料、复印身份证,很快,一张承载着希望的《转学证明》便递到了山娃手中。
山娃紧紧握住《转学证明》,眼眶泛红,声音略带哽咽的,对着张校长说:
“谢谢校长,您可是帮了大忙。他的儿子终于又能上学了。”
张校长笑着摆摆手,眼中满是温和地,看着山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