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2 章(第3页)

 他们也都听说了这些事情,他们的内心里其实也觉得刘蔚是在为自己的功绩上洒金。

 怎么可能有县令一到县里就带领大家研发出了新的陶瓷!

 怎么可能有县令逼民众识字不是为了自己为官期间的功绩!

 待李新明说完之后,全场寂静一片。大家都知道空穴来风,事出有因,这些传言就算是真,也不会失真太多。

 刘蔚听到李新明说了这么多之后,也用所有人能够听到的声音回答道:“我并不知道李兄从何处得到这么多对我的误解。

 容我一一反驳清楚,以正大家听闻。”

 “一是昌南的陶瓷具体是不是昌南自己生产的陶瓷,这个其实我感觉不需要反驳。

 如果说确实有证据证明这些陶瓷是其他地方窑口的,那么这个窑口是不是早就自己出来发声了呢?”

 刘蔚直视着李新明的眼睛说道。

 “一直都有听闻昌南这边的陶瓷是其他地方生产的,但是具体是哪个地方的窑口生产出来这样的瓷器呢?”

 刘蔚接着说道:“二是在说我耽误百姓干活儿,但是他们干的是我提供的活儿。

 我难免会设置一些门槛来筛选出合适干活的人。况且李兄说这个话的前提是不是默认了匠人就活该大字不识呢?

 孔先生说“有教无类”,他从来不对自己弟子的身世做筛选。

 匠人就一定没有进取心?就一定没有想认字的心理吗?”

 刘蔚几个连问的气势完全压到了李新明的问题,他的语气不紧不慢,但是却底气十足。

 周围的人随着刘蔚的这些话也感觉自己豁然开朗,不仅听到了一些新的思路,还开拓了自己理解的能力。

 李新明是在众目睽睽之下为难刘蔚,本也算是有些让大家评评理的意思。

 但是当他听完刘蔚的话就感觉到众人的议论也是一把双刃剑,当众人不认为他有理的时候,舆论会反噬到自己。

 李新明涨红着脸道:“你说的这些哪里有可以证明的地方!是非黑白还不是全靠你自己一张嘴!”

 刘蔚一听到这句话,忽然有了一个新的想法。他故意说道:“那你敢跟我去昌南看一看吗?

 看一看这瓷器是如何生产出来的!看一看民众是不是对我抱怨连天!”

 李新明听到这些话仿佛有了新的方法来对抗刘蔚,他想也不想地说道:

 “去就去!我肯定能找到你好大喜功的证据!”

 “如果我没有好大喜功,你是不是要答应我一个条件。毕竟你可是当着这么多人的面儿诋毁我的名声。”

 李新明顺着刘蔚的话就说道:“答应就答应,我不相信你真的没有犯这个错误。”

 刘蔚也没想到这激将法如此好用,一下子在就骗过来了一个培训老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