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周桓王(二)(第2页)
郑军看准时机,如饿虎扑食一般,从两边迅速合拢,对周军发起了雷霆万钧般的攻击。他们的攻势犹如狂风骤雨,铺天盖地而来,不给周军丝毫喘息之机。
周军在郑军如此凌厉的攻势面前,显然有些猝不及防,很快就被打得节节败退。郑国的祝聃更是勇猛无比,他在战场上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他手中的长枪上下翻飞,每一次挥舞都带起一片血雨腥风,令周军士兵闻风丧胆。
就在祝聃纵横驰骋之际,他突然瞥见了周桓王的身影。这一发现,让他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斗志。他毫不犹豫地张弓搭箭,将弓弦拉至满月,然后瞄准周桓王,松手放箭。
只听“嗖”的一声,箭矢如流星般疾驰而去,直直地射中了周桓王的肩膀。周桓王只觉得一阵剧痛袭来,仿佛有千万只蚂蚁在啃噬他的身体。然而,他骨子里的高傲和王室的尊严让他强忍着剧痛,依然咬牙坚持,继续指挥着军队。
他挥舞着手中的宝剑,声嘶力竭地呼喊着,试图稳住阵脚。但此时的周军已经大乱,士兵们纷纷四散逃窜,根本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抵抗。周桓王的努力,在这混乱的局面下,显得是那么的苍白无力。祝聃眼见周桓王受伤,斗志更加昂扬。他请求郑庄公允许他前去追赶落败的周军,一举将其歼灭。然而,郑庄公却有着更为深远的考虑。他深知,这场战争的胜利,只是为了扞卫郑国的尊严和自主权,并非要彻底颠覆周王室的权威。如果过度追击,可能会引起其他诸侯国的不满,甚至引发更大规模的战争。
他明白,周王室虽然势力衰微,但在天下诸侯心中依然有着重要的地位。如果继续追击,彻底击败周桓王,将会引起天下诸侯的公愤,对郑国也不利。于是,周公黑肩在一旁劝说下,郑庄公深明大义地说道:“君子不希望欺人太甚,哪里敢欺凌天子呢?只要能挽救自己,使国家免于危亡,这就足够了。”随后,他下令鸣金收兵。士兵们听到收兵的号令,纷纷停止了追击,眼睁睁地看着周桓王带着残兵败将狼狈逃窜。
这场战役,史称繻葛之战。它不仅改变了周王室与郑国之间的力量对比,也对整个天下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战后当天夜间,郑庄公担心周桓王因伤势过重而出现意外,同时也为了缓和因这场战争引发的两国矛盾,派遣祭仲带着丰厚的礼品和真挚的慰问之意前来看望周桓王及其左右随从。祭仲来到周桓王的营帐,向周桓王表达了郑庄公的歉意和问候。他言辞恳切,态度恭敬,让周桓王感受到了郑庄公的诚意。
周桓王虽然心中依然充满了怨恨,但也不得不承认郑庄公的做法很明智。他接受了祭仲带来的礼品和慰问,双方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和。这场战争虽然结束了,但周王室与郑国之间的矛盾并没有彻底解决,只是暂时被掩盖了起来。
周桓王十五年(鲁桓公七年,公元前705年)冬天,晋国曲沃封君曲沃武公野心膨胀到了极点。他为了彻底登上晋国国君的宝座,竟采用极为阴险的手段,设下圈套诱杀晋小子侯。晋小子侯年轻气盛,缺乏政治经验,不幸落入了曲沃武公的陷阱。他的死,让晋国再次陷入动荡不安的局面。国内各方势力纷纷蠢蠢欲动,局势变得更加复杂。百姓们生活在恐惧之中,渴望能够恢复和平与安宁。
周桓王十六年(鲁桓公八年,公元前704年)冬天,周桓王意识到晋国局势的严重性。他深知,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晋国将会陷入更大的混乱,甚至可能会影响到整个天下的稳定。为了稳定晋国局势,避免更多的纷争,他命令虢仲前往晋国。虢仲领命后,马不停蹄地赶往晋国。他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在晋国各方势力之间周旋。最终,他成功地在晋国扶持晋哀侯之弟、晋小子侯叔父晋侯缗为君。这一举措,犹如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明灯,给混乱的晋国带来了一丝曙光,晋国的局势也暂时得到了些许缓和,街道上逐渐恢复了些许往日的平静,百姓们的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安心神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