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分封制(第3页)
当然,这其中还蕴含着一个最重要的道理。整个天下,诸侯林立,如果仅仅依靠武力征讨来维持统治,显然是行不通的。至少,采取行动时得师出有名。很多小诸侯国,国土面积仅有方圆百里左右,甚至还有更小的。这些诸侯国,它们只想安安稳稳地过日子,并且也对周朝表示了顺从与忠心,总不能无缘无故地一下子把别人给灭了。在当时那种政治体制下,灭国就相当于要把那族人都拿来充当奴隶。中华文明里,奴隶制度并不像西方那般昭然突显。在中国古代,只有战败国的俘虏才会沦为奴隶。所以,有史学家认为,中国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奴隶制,而分封制才是主要的政治制度。甚至,在中国古代社会,卖身为奴还是底层人的一大出路,相当于进入大户人家打工。许多显赫世家,家奴在社会上都风光得很。但任由天下诸侯自由发展,又难免会出现重蹈商朝覆辙的可能。所以,周武王分封自己的人到各地去,大有监控天下的目的,通过这种方式来维护周王朝的统治秩序,确保王朝的长治久安。
然而,一饮一啄,似乎皆有定数。周朝成于此,也败于此。西周时期,整个天下还基本上维持了这个格局,社会还算发展得可以。在周天子的权威之下,各诸侯国之间相对和平,经济、文化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那是一段看似平静而美好的时光,周王朝的辉煌仿佛还在眼前闪耀。
但到了东周,分封出去的那些“大国”,实力逐渐壮大,不再服从周王室的统辖,就出现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纷争局面。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和资源,相互攻伐,战乱不断,周王室的地位日益衰落。曾经那看似坚不可摧的统治秩序,在岁月的侵蚀下逐渐瓦解。
所以,到了秦朝,秦始皇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就实行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后世虽也有分封的情况出现,但都不再是社会的主流思想。
晋朝又如西周那般大规模分封,结果反而弄出八王之乱来,导致社会动荡不安,直接丢了大半壁江山,再次证明了分封制存在的弊端。那一段段历史,仿佛是周王朝兴衰的缩影,让人不禁感叹世事的无常与历史的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