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章 山雨欲来风满楼(第2页)
赵骥判断倭寇如果来攻,进军路线无非两条,一条就是照搬第一次武汉会战的故计,沿长江水道夹岸而下。
一来走水路可以最大程度发挥倭寇的水面、空中优势,以彼之长击我之短,而且长江南岸东段的大部分地域眼下还掌握在倭寇手中的。
二来则是攻击豫东,然后沿平汉铁路南下,皖北、豫东地势平坦,几乎无险可依,上一次豫东战役能打赢更多的是因为遇到了园部和一郎这个“倭岛马谡”,要是对方这次换一个能征惯战之将,再出动绝对优势兵力的话,怕是很难应付。
更恼火的是,倭寇搞不好会两路同时来袭!
延安的预判加上赵骥自己的分析,使得会议的气氛异常沉重,与会众人都收起了轻松的表情转而绷紧了面皮。
“都说说吧,对这一战大家有什么建议?”赵骥抛出问题,在场的诸人却都沉默不语。
还能说什么呢,倭寇要当真倾巢多路来攻的话,别看独立师眼下有三十几万大军,只怕赢面大概占不到几成。
其实赵骥在开会之前已经跟延安进行过了多轮的沟通,延安代表陕北中央给他兜了个底——地有所不争,以杀伤敌人的有生力量和保全自身力量为主要目的。
赵骥对延安意图的理解是,陕北中央这次并不强求独立师要拒倭寇大军于根据地之外,丢了地盘不算输,上级不会因此怪罪你,但底线是你一定不能兵力折损过大。
延安一直是以人为本的思路,从长征时他就把人看得比武器、机械更重要,东西没了还能再挣,人没了可就什么都没了。
有了领导给自己背书,赵骥的指挥灵活度也就大了起来:“还是我先说吧,豫东方面以游击袭扰为主,那里不是我们的预设决战区域,县城可以让,但是农村地区的敌后战斗必须要坚持到底”。
赵骥说完把目光投向副师长陈光:“我们需要有一个人去豫东前线实地指挥作战,但这次没有主力纵队能给,最多能给一到两个独立旅,再加上当地的民兵队和老百姓,不知道谁有信心敢担此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