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抢修花园口决口(第2页)

 国府在第一次修堤时只招募到了一千多名劳工,结果在当年春汛和秋汛之间的整整半年里也没能完成施工,打下的木桩被全部冲毁,第二次修堤时则招募了一万多名劳工历时四个月,照样未能按期完工。 

 直到第三次,围剿中原我军的战事已经迫在眼前时,被微操大师下了死命令的河南省府才招募了超过五万名劳工参与施工,这次果然只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就修补成功了。 

 至于当地官员从三次工程里头吃了多少好处可就没人知道了。 

 而无论傅秋涛还是赵骥都相信独立师能比国府做得更好,他们和参加堤坝修复工程的数万当地百姓都相信自己能一次性就完成任务。 

 河南当地百姓对修堤筑坝是有着祖祖辈辈积累下来的丰富经验的,傅秋涛提前就找来了不少老河工召开“诸葛亮会”讨教经验,制定出一整套详细的施工方案。 

 老河工们给出的意见是在原残坝缺口上打桩填充石头,再用柳枝捆绑稻草、秸秆混杂夯土的“柳辊”加厚巩固堤坝外墙的办法来施工。 

 这套传统补堤办法的最大好处就是几百上千年来早已在实践中被证明了是行之有效的,而且施工期短、成本较低,更重要的是符合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不用出动重型机械就能进行施工。 

 事实上,花园口的堤坝缺口在历史上就是这样修补好的。 

 最关键的是,现在的当地老百姓对修复自家门口的河堤是有着巨大的自发热情的,而国府拖到1945年才决定修复河堤时,老百姓们早已在原来的黄河故道开辟了新田、安置了新家,对修复河堤存在着强烈的抵触情绪的。 

 傅秋涛把四万多施工百姓分作三班,昼夜不休轮流上堤作业,近三里宽的大坝缺口上顿时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青壮们在最前头填石担土,老人和妇女们则在后方运粮煮饭,已经升格为团级的独立师辎重部队也出动了全部四百多辆卡车来帮忙运输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