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氏略记缓安甫

第186章 东汉国相徐曾(第2页)

 成为国相后的徐曾,步入了东汉政治的漩涡中心。国相之位,本肩负着治理封国、维护地方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等诸多重任,对于地方百姓的福祉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然而,徐曾身处的时代,东汉朝廷已陷入外戚与宦官轮流专政的乱局,政治环境乌烟瘴气。以徐璜为代表的宦官集团,为了巩固自身权力,排除异己,与外戚势力展开激烈斗争,朝堂之上血雨腥风,政治斗争的残酷性暴露无遗。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徐曾的国相之路注定充满坎坷与争议。

 一方面,徐曾不可避免地受到弟弟徐璜权势的影响。在那个“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时代,徐曾凭借徐璜的关系获得高位,自然会引发诸多非议。朝中正直之士,如杨匡等人,耻于与他共事,认为他是依靠裙带关系上位,并无真才实学与治理能力。杨匡甚至托疾牧豕,以极端的方式表达对徐曾的不屑与抵制。这种来自同僚的抵触,无疑给徐曾的政治生涯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也让他在朝堂之上处于孤立的境地。

 另一方面,徐曾身兼国相之职,肩负着治理国家的重任,但他所面临的实际难题却如同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东汉末年,社会矛盾异常尖锐,土地兼并之风愈演愈烈,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民变如野火般频繁爆发。徐曾不仅需要应对地方上的民生问题,还要在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巧妙周旋,竭尽全力维持封国的稳定。

 在处理政务时,徐曾或许也曾怀揣着雄心壮志,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出一些政绩,以此来证明自己并非徒有虚名。然而,在当时宦官集团整体腐败的大环境下,他的这些努力就如同杯水车薪,显得微不足道。徐璜及其宦官集团的贪婪与腐败,犹如毒瘤一般,早已深深地渗透到东汉政治的每一个角落,无孔不入。

 徐曾想要在这样的环境中独善其身、有所作为,简直比登天还难。他或许在某些关键决策上受到弟弟的掣肘,不得不为了维护宦官集团的利益而牺牲地方百姓的福祉。这种无奈之举,无疑会进一步加剧民众对他的不满和怨恨,让他在民众心中的形象愈发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