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氏略记缓安甫

宋国谋者徐挚之(第2页)

 徐挚之深深地明白,宋国虽然也是一方诸侯国,但其综合国力与那些强大的国家相比还是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实在难以承受如此规模浩大、耗费巨大人力物力财力的劳役工程所带来的消耗。于是,忧心忡忡的他决定挺身而出,向宋君直抒己见。

 在朝堂之上,徐挚之神色凝重地展开了一番长篇大论,详细而深入地阐述着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他先是一针见血地指出,当今的周王室已然威风不再,昔日那种号令天下诸侯、掌控四海八荒的无上权威早已荡然无存。如今,各个诸侯国对于周王室所谓的尊崇,多半也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和礼节性的表示而已,实质上已没有多少真心实意可言。

 接着,徐挚之又进一步分析道,如果宋国贸然参与到修筑周王城的劳役之中,那么不但无法从中获取任何实质性的好处和利益,反倒会给国内的黎民百姓带来沉重无比的负担。毕竟,大量身强力壮的劳动力犹如被抽离的血液一般,一旦被征调前去修建王城,那么本国广袤无垠的农田就会如被遗弃的荒地,无人问津,荒芜一片。长此以往,粮食产量必将如断了线的风筝般大幅减少,甚至有可能出现饥荒这一恶魔,进而引发整个社会秩序如决堤的洪水般动荡不安。

 此外,徐挚之犹如一只敏锐的猎鹰,察觉到那些积极投身于此次劳役活动的强国们,或许各自怀揣着如狐狸般狡黠的战略意图。有的可能是想借这个机会来炫耀自身如雄狮般雄厚的实力,从而如猛虎下山般震慑四方;还有的则企图通过在周王室周围如蛛网般扩大影响力,谋取更多政治上的话语权和资源优势。然而,宋国宛如一只弱小的绵羊,在众多诸侯国中显得如此微不足道,如果不假思索地盲目跟风效仿,最终只能是自投罗网,深陷泥潭而难以自拔。

 宋君闻听徐挚之的进言后,如醍醐灌顶,陷入了沉思。徐挚之察言观色,见宋君已然心动,便趁热打铁,进一步提出了解决方案。他建言宋君可派遣使者前往周王室,传达宋国对周王室的尊崇之情,然又以国内灾荒如蝗虫过境、民力不足似残兵败将为由,恳请减免劳役。若周王室执意不肯,宋国亦可如蜻蜓点水般象征性地派出少量人员参与,以彰显对周王室的敬畏,而非倾尽全力投入劳役之洪流。宋君深以为然,觉得徐挚之的建议如金玉良言,最终欣然采纳。

 徐挚之精挑细选了一位口若悬河的使者如千里马般奔赴周王室。使者谨遵徐挚之的教诲,向周王室如泣如诉地陈述了宋国的艰难处境和对周王室的赤胆忠心。经过一番唇枪舌战,周王室终于如拨云见日般同意了宋国减免劳役的请求,宋国仅如九牛一毛般派出了少量人员参与修筑王城,成功避免了大规模的民力消耗。此一事件令徐挚之名扬宋国,他的睿智和谋略如夜空中璀璨的星辰,得到了宋国君臣和百姓的交口称赞。

 然而,徐挚之并未因这一次成功避免劳役消耗就沾沾自喜、止步不前。他深深地明白,若想让宋国于这混乱不堪的世道里稳稳扎根并屹立不倒,仅靠这么一次小小的举措实在是杯水车薪,难以成事。

 在此之后,徐挚之将更多的精力投注到了宋国的内政外交之上。于内政而言,他力主施行轻徭薄赋之策,以此减轻民众负担,并大力倡导农业生产。为此,他向宋君进言,极力主张大规模兴修水利设施,对农田灌溉条件加以改良优化,如此一来,便可大幅提升粮食的产量。不仅如此,徐挚之亦踊跃推进手工业以及商业领域的蓬勃发展,通过各种政策手段来刺激其增长,从而有效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经过他坚持不懈的努力,宋国的经济状况终于渐露曙光,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之势。与此同时,百姓们的生活质量也随之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显着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