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氏略记缓安甫

北魏儒学家徐遵明(第2页)

 就这样,徐遵明不辞辛劳地在外讲学长达二十余个寒暑,其声誉传遍大江南北,可谓名动天下。只可惜,美中不足的是,他生性贪恋财物且热衷于聚敛钱财,这种不良习性实乃有愧于儒家学者应有的高尚风范。

 后来,广平王元怀向他发出了入京的征召令。接到诏令后,他怀着满心期待踏上了前往京城的路途。然而,当他真正置身于繁华喧嚣的京城之中时,才发现这里的生活并非如自己想象般美好。没过多久,他便毅然决然地辞去官职,回到了那片熟悉而亲切的故乡土地。原来,他实在难以适应京城那种快节奏、充满权谋争斗的生活氛围。

 时间来到孝昌末年(公元 528 年),此时天下局势动荡不安。他选择离开家乡,一路向南渡过波涛汹涌的黄河,最终落脚于任城(现今的山东济宁)。之所以会选择这个地方作为落脚点,乃是因为他此前曾与兖州结下过深厚的缘分。于是,他决定在此处定居下来,开始一段新的人生旅程。

 就在这一年的年初,也就是永安元年(公元 528 年),东道大使元罗听闻了他的才华和品德,特地向朝廷上表举荐他入朝为官。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尽管元罗极力推荐,但朝廷并未对他予以征召任用。或许是命运弄人,又或者是时机尚未成熟。

 转眼之间,时间来到了永安二年(公元 529 年)。这一年,元颢率领大军势如破竹般攻入了洛阳城。面对如此剧变,任城太守李湛决心挺身而出,起兵讨伐叛逆之军。而徐遵明也积极参与到这场谋反之战的策划当中。只可惜天有不测风云,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当他前往民间动员民众支持之时,不幸遭遇了一群乱兵的袭击。最终,这位心怀正义之士惨死于乱刀之下,享年仅仅五十五岁。

 时光荏苒,转眼间已至永熙二年(公元 533 年)。他的弟子通直散骑常侍李业兴满怀悲痛之情,向朝廷呈上一份表章。在这份表章中,李业兴深情地写道:“微臣深知那些躬身践行道义之人,从来都不是为了追求现世的功名利禄;而始终秉持仁义之心的君子,更不会贪图身后所留下的虚荣名号。但是,德行高尚之人终究会赢得世人由衷的敬仰与尊崇。我的先师徐遵明虽然出身贫寒低微,成长于穷乡僻壤之地,但他的心志却如同鸿鹄一般高远辽阔,一生坚守着安贫乐道的处世原则……”他将自己紧闭于房门之内,心无旁骛地精心钻研那些传世经典之作,对每一句圣贤留下的微妙言辞都深入探究、反复琢磨,经过无数个日夜的不懈努力和潜心钻研,终于成为了名震四海的大儒。四面八方的莘莘学子听闻他的大名后,纷纷不辞辛劳、千里迢迢地慕名而来,拜入他的门下求学问道。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门徒数量已接近万人之多,其崇高的声望足以与古代那些备受尊崇的贤明师长相媲美。

 以他所取得的成就和威望,本来完全可以接受朝廷给予的优厚礼遇,但他却心甘情愿地选择过着清苦贫寒的生活,不为功名利禄所动。当洛阳发生变乱之时,局势动荡不安,人心惶惶。但他毅然决然地坚守自己的忠诚和气节,毫不退缩地与当地太守共同谋划如何诛杀叛逆之人。只可惜天不遂人愿,在这场激烈的斗争中,他不幸遭遇不测,壮烈牺牲。

 这样一位品德高尚、风范高洁之士,却如同明珠蒙尘一般被历史的尘埃所掩盖,渐渐变得默默无闻起来。无论是朝堂之上还是民间乡里,人们得知此事之后都不禁感到痛心疾首,为他的离去而深感惋惜。因此,有人诚恳地请求当今圣上能够追赠给他一个恰当的谥号以及相应的爵位,以此来彰显朝廷崇尚美德的良好风气,同时也激励后来的学子们奋发向上、努力向学的心志。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尽管众人苦苦哀求,朝廷最终还是没有答应这一合理的请求,使得这位大儒的英名未能得到应有的追封和表彰。

 (注:文中计量单位"八尺"按汉制约合1.85米;"服氏春秋"指东汉服虔所注《春秋左氏传解谊》;"式闾之礼"指周武王表彰商容的典故,代指尊贤礼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