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氏略记缓安甫

无妄之灾徐彪(第2页)

 其次,人才培养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暨艳案导致大量有志于改革的人才流失,使得孙吴无法有效地发掘和培育新一代的精英人物。长此以往,孙吴的人才储备将日益匮乏,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局势。

 此外,孙权对江东士族的妥协更是让孙吴政权的性质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原本,孙吴或许还能保持相对独立的政治立场,但如今其政权越来越倾向于成为江东士族的联合政权。这种转变直接影响到了孙吴与其他两国之间的外交关系以及军事战略部署。例如,在处理与曹魏和蜀汉的边界争端、同盟合作等问题上,江东士族的利益考量往往会左右孙吴的决策,使其难以制定出完全符合国家整体利益的策略方针。

 张温(公元 193 年至公元 230 年),表字惠恕,乃是吴郡吴县人士(现今位于江苏省苏州市一带)。其自小就注重自身品德操守的培养,且生得一副奇特伟岸的相貌。

 张温之父名为张允,此人向来轻视钱财而重视贤德之士,因此在扬州郡一带声名远扬,并担任了孙权帐下的东曹掾一职,但后来不幸离世。

 张温自幼便开始修习节操,随着年龄渐长,他那奇异伟岸的容貌也越发引人注目。孙权偶然听闻了关于张温的传闻后,不禁对这位青年才俊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遂向朝中诸位大臣询问道:“这张温之才能品行,能够与当今的哪位贤达相媲美呢?”此时,大司农刘基站出来回答道:“依臣所见,张温之才或许可与全琮等量齐观。”然而,太常顾雍却摇了摇头,表示异议:“刘大人怕是尚未深入了解张温此人啊。以微臣之见,张温堪称当世无双,实难有与其比肩者。”孙权听后微微颔首,笑着说道:“若是果真如此,那张允也算后继有人,未曾身死啊!”言罢,即刻下令征召张温入朝觐见。

 张温此人,不仅相貌堂堂,更是满腹经纶,其谈吐之文雅,犹如春风拂面;对答之流畅,恰似行云流水。每一言每一语皆蕴含着深厚的学识和独到的见解,令在场的旁观者无不为之倾倒,就连一向威严的孙权也不禁为之动容,并对他礼遇有加。

 待召见结束,张温缓缓步出宫门之时,早已等候在外的张昭赶忙上前,紧紧地握住了张温的双手,语重心长地说道:“老夫将这一片赤诚之心交托于你,其中深意,想必你定能明了。”张温微微颔首,表示心领神会。

 果不其然,不久之后,孙权便正式任命张温为议郎以及选曹尚书。因其办事得力,深得孙权信赖,没过多久,又再次升迁,被委以太子太傅一职。由此可见,张温在孙权心目中的地位愈发重要起来。

 时光荏苒,转眼来到了黄武三年(公元 224 年),此时的张温正值三十二岁的壮年之际。他肩负着一项艰巨而又重大的使命——以辅义中郎将的身份出使蜀国。临行前,孙权亲自为他送行,并郑重其事地叮嘱道:“先生此去,路途遥远,实非我本意让您远行啊!只是担忧那诸葛亮不能洞悉我之所以与曹操有所往来的真正意图,故而才不得不委屈先生此番奔波一趟。若国内的山越之乱能够彻底平息,届时,我们便可全力向曹丕发起大规模的进攻。至于作为一名使者所应遵循的准则,便是只需接受既定的命令即可,对于那些无谓的言辞则无需理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面对孙权的殷切嘱托,张温恭敬地回应道:“陛下谬赞了,微臣在国内未曾参与过亲近大臣们的机密谋划之事,对外交往亦缺乏独当一面、随机应变的才能。恐怕难以拥有像张仪那般宣扬我国国威的本领,更无法企及郑国子产那样善于阐释事理的高超水平。然而,即便如此,微臣定当竭尽所能,不负陛下所望。”言罢,张温毅然转身踏上了前往蜀国的征程。然而,那智慧超群、谋略过人的诸葛亮,其见识之深远,思考之透彻,令人赞叹不已。他必定能够洞悉您的神明般的思虑以及灵活屈伸的权宜之计。再加上朝廷犹如上天降下的恩惠一般,对局势的把握恰到好处。如此一来,若我们推测诸葛亮内心所想,定然不会存在丝毫的猜疑与顾虑。

 当张温抵达蜀国之后,他便马不停蹄地前往宫廷,恭敬地呈上了表章。在这篇言辞恳切的表章之中,他这样写道:“遥想古代之时,商高宗在守丧期间依然能够让殷商之国祚得以再次复兴昌盛;周成王尚且年幼之际,便能使得周朝凭借德政而实现天下太平。他们所立下的赫赫功勋,如同阳光普照大地,声名威望更是如雷霆万钧,震彻四海。

 而今,陛下您拥有着聪慧绝顶的天资,足以与那些古代的圣贤相媲美。身边又有众多贤良的大臣尽心竭力地辅佐您处理政务,整个朝堂之上可谓是人才济济,精英们就像夜空中璀璨的繁星一样闪耀夺目。无论是远方还是近处的人们,都纷纷仰望着您的非凡风采,怀着满心的欢喜之情,争先恐后地前来归附依靠。

 我大吴也始终不懈怠,勤奋操练军队,致力于增强国家实力,以此来稳固江南这片广袤的土地。同时,我们殷切期望能与有道明君携手并肩,共同统领天下。愿双方全心全意、齐心协力,一同规划宏伟蓝图,谋求大业成就。正如那滚滚东流的江水一般,一往无前,绝不回头!”只因为战事频繁且激烈异常,我们能够调遣使用的军事力量实在太过稀少,面对如此艰难的局面,也只能默默忍受那些卑鄙小人强行施加给我们的莫大耻辱了。为此,特地派遣下官张温前来向您详细说明当前的状况,并转达我方希望保持友好情谊的真诚愿望。

 陛下向来崇尚礼仪道德,想必不会将此事视为羞耻之事从而忽略我的恳切请求吧。自我从那遥远的边疆之地启程,一路行至贵国京城郊外,这一路上屡屡承蒙贵国给予的特殊礼遇与热情款待,恩泽诏令更是接连不断地传达而来。对于这份无上的荣耀,我内心既惶恐又惊悸,同时还感受到一种意料之外的诧异和不安。在此,谨呈上我家主公写给陛下您的亲笔信函一封。

 要知道,蜀汉一方可是相当重视张温此人的卓越才华呢!然而,孙权却对其心怀嫉恨。就在张温回国后没多久,便被派往豫章郡的军队中去参与出征作战。可令人奇怪的是,尽管身处战场之上,他似乎对于建立军功并没有太多的渴望与追求。

 其实,孙权早就暗自怨恨张温对蜀汉政权的赞赏有加,再加上忌惮他那如日中天的名声威望。毕竟当时民间众多百姓皆被他的高尚品德和出众才能深深吸引并为之折服,孙权心中担忧这样优秀的人才终究无法为己所用。于是乎,一直在苦思冥想究竟要用何种手段来诋毁中伤于他。恰好在这个时候,暨艳事件突然爆发,孙权敏锐地察觉到这是一个绝佳的契机,可以借机揪出张温身上所谓的“毛病”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