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氏略记缓安甫

东吴大臣徐平

徐平,表字伯先,乃是徐陵之子。他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才华与智慧,声名远扬。在那风云变幻的时代里,诸葛恪奉命征讨山越之时,听闻了徐平的大名,特意邀请他担任自己的丞官。

 此后,徐平因功绩卓着而得以升迁,成为了武昌左部督。在这个职位上,他兢兢业业,全心全意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对待每一项事务都一丝不苟。正因如此,他麾下的士卒们也深受其感染,无不竭尽全力地效忠于他。

 话说这徐陵在世之时,曾在太末县为官。他一生清廉公正,政绩斐然,深得孙权的器重与赏识。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徐陵不幸离世之后,家中竟遭遇了一场浩劫。当地那些横行霸道的地方霸主以及强人们觊觎他家的财产已久,趁此机会蜂拥而至,将他家的田地、童仆、奴婢等等洗劫一空。可怜徐陵的几个儿子,其中就包括徐平在内,一下子陷入了艰难困苦的境地。

 所幸的是,当时有位名叫骆统的仁人志士知晓了此事。他一方面挺身而出,代替徐平向官府申诉冤情,义正言辞地辨明是非曲直,并恳请官府严惩这些作恶多端的坏人;另一方面,他还亲自修书一封呈给孙权,详细陈述了徐陵生前的种种功绩以及如今其子所遭受的苦难,恳请孙权能够念及旧情,广施恩泽,对徐平予以救济和关照。

 孙权闻知此事后,心中感慨万千。他深知徐陵乃忠臣良吏,其子女不应受此磨难。于是当即下令,安排徐平前往丹阳,让他在诸葛恪的麾下任职。从此,徐平迎来了人生新的转机……

 骆统,生于公元 193 年,卒于公元 228 年,表字公绪,乃是会稽郡乌伤县人士,也就是如今的浙江义乌一带。他的父亲骆俊,曾任陈国国相一职,位高权重。然而,骆俊却因为坚守原则,拒绝了袁术借粮这一无理要求,从而招致袁术的怨恨。最终,袁术派遣刺客将骆俊暗杀,使得骆统幼年便失去了父爱和家庭的温暖。

 尽管遭遇如此重大变故,但年幼的骆统并未因此而消沉气馁。相反,他自幼立下远大志向,决心继承父亲的遗志,奋发图强,以自己的努力成就一番事业。在成长的道路上,骆统饱读诗书,研习兵法谋略,不断提升自身的学识和能力。同时,他也注重品德修养,为人正直善良,广结良朋益友,逐渐在当地崭露头角。

 建安四年(公元 200 年),这一年对于年仅八岁的骆统来说,无疑是人生中的一次重大转折。就在这一年,他的母亲改嫁他人,成为了华歆的小妾。年幼的骆统不得不跟随亲戚一同踏上归乡之路,返回乌伤。

 离别那天,骆统的母亲前来送行。当他拜别母亲登上马车之后,小小的身影始终面朝前方,未曾回过头去张望一眼。尽管身后传来母亲悲痛欲绝的哭声,但他依然坚定地坐在车上,不肯回望。赶车的人于心不忍,轻声提醒道:“夫人还站在那里呢!”然而,骆统却只是淡淡地回答道:“我不愿增添母亲的思念之情,故而不敢回头看她。”

 回到乌伤后,骆统侍奉嫡母极为恭敬谨慎,凡事都以嫡母为先,从无怨言。然而,当时正值灾荒之年,无论是乡里乡亲还是远道而来的人们,大多生活艰难,陷入困境之中。面对如此情景,善良的骆统心中满是忧虑。为了能够帮助那些处于饥饿边缘的人们,他毅然决定减少自己的饮食份额,将节省下来的食物分发给更需要的人。

 骆统的姐姐见他日渐消瘦,心中既心疼又疑惑。这位仁爱的女子品行高洁,因丈夫早逝且无子而归家居住。她留意到弟弟的变化,多次关切地询问其中缘由。起初,骆统总是默默不语,不愿让姐姐担心。但最终,在姐姐的一再追问下,他才缓缓开口说道:“如今这世道,士大夫们就连那粗糙的糟糠都难以果腹,我又怎能只顾自己一人吃饱饭呢?”听到这番话,姐姐不禁潸然泪下,埋怨道:“既是如此,为何不早些告知于我,偏要独自承受这般苦楚?””于是乎,这位心地善良、充满爱心的女子毫不犹豫地将自己所拥有的宝贵粮食赠予了骆统。不仅如此,她还立即将这件事详细地告诉给了自己的母亲。而那位通情达理且深明大义的母亲听闻后,对女儿的善举深表赞赏和认同。她同样认为女儿此举展现出了高尚的品德与贤惠之心。

 随后,这位伟大的母亲做出了一个令人钦佩的决定——她号召众人一起分发并施舍更多的粮食,以便能够帮助到更多处于困境中的人们。这一义举迅速传遍四方,骆统之名也因此得以声名远扬,受到广大民众的敬仰与赞誉。

 时间来到建安十七年(公元 212 年),此时的孙权正身兼讨虏将军之职,同时担任着会稽太守一职。就在这一年,年仅二十岁的骆统迎来了人生中的一次重要机遇——他被试用为乌程国相。要知道,乌程这个地方可是有着超过万户的百姓啊!然而,面对如此众多的人口以及繁杂的事务,骆统却展现出了非凡的才能与智慧。

 在他的精心治理下,乌程之地呈现出一片繁荣昌盛、安居乐业的景象。当地的百姓们无不交口称赞骆统的仁德与宽厚,纷纷感叹他那卓越的治理能力实在是难能可贵。正因如此,骆统的出色表现很快便传入了孙权的耳中。孙权对他的功绩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和嘉奖,并特意召见了骆统,任命他为功曹,让其代理行使骑都尉的职权。此外,孙权还亲自作主,将自己堂兄孙辅的女儿许配给了骆统,成就了一段美满的姻缘。

 自那以后,骆统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之中。他始终致力于对时政的补救与考查,但凡有所耳闻或目睹之事,必定会全力以赴去处理解决,绝不会拖延至隔日。与此同时,他还常常苦口婆心地劝说孙权应当敬重并热情款待那些贤良之士,鼓励孙权勤奋不懈地钻研探索当下社会存在的各种弊端,并积极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案。在举行盛大的飨宴并赏赐众人之时,可以安排大家依次单独进见。君主应当亲自对每个人嘘寒问暖,表达出亲切关怀之意,用深厚的情谊去感化他们。通过这种方式,巧妙地启发和引导他们畅所欲言,毫无保留地说出内心真实想法。同时,细心观察他们各自不同的志趣爱好,了解其性格特点和才能特长。如此一来,受赏之人必然会深深感受到君恩浩荡,心怀感激之情,并萌生出强烈的报答之念。孙权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最终欣然采纳了骆统这一极具智慧的建议。

 此后不久,骆统因功绩卓着而被任命为建忠中郎将一职,负责统率多达三千人的武射吏队伍。然而,命运无常,就在此时,凌统不幸离世。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骆统临危受命,毅然接过了凌统所统领的那支军队。肩负着双倍的责任与使命,骆统毫不退缩,以坚定的意志和卓越的领导能力继续引领着这支军队奋勇前行。

 当时,税收繁重,各种名目的赋税和徭役层出不穷,使得老百姓苦不堪言。与此同时,瘟疫肆虐横行,无情地吞噬着人们的生命,导致民户数量急剧减少。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骆统心急如焚,他深思熟虑后决定向朝廷上奏。

 骆统在奏折中言辞恳切地说道:“微臣听闻,身为一国之君,若想治理好国家,必须做到以下几点:其一,以广袤无垠的疆土作为强大富裕的基石;其二,凭借掌控权威与福祉来彰显自身的尊贵地位;其三,大力弘扬道德正义,从而赢得无上的荣耀;其四,让子嗣绵延不绝,方能享受长久的福气。然而,所有这些都离不开民众的辛勤付出。因为财富物资需仰仗民众去生产创造,国家的强盛依靠民众齐心协力贡献力量,君主的威严权力也要借助民众的支持方可树立,福泽祚运更是依仗民众的繁衍养育得以延续,良好的德行风尚需要通过民众广泛传播才能盛行不衰,仁义之举也有赖于民众积极践行方能发扬光大。只有当这六个关键要素全都完备无缺时,才能够顺应上天旨意,承接祥瑞福佑,并确保王室家族稳如泰山,江山社稷固若金汤。正如《尚书》所云:‘百姓若无国君统治,则难以彼此相安无事;国君倘若失去了百姓拥护,亦无法开拓疆土成就霸业。’以此推论研讨,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百姓正因有贤明的君主治理方才安居乐业,而君主也是由于得到众多百姓的扶助支持才得以建立国家政权,此乃千古不变、颠扑不破的永恒法则啊!”当今之世,强大的敌人依然存在且尚未被彻底消灭,整个天下也未能实现真正的安宁和平定。三军将士们面临着无穷无尽的战火纷飞和激烈战斗,而江边则时刻保持着高度的警戒状态,不敢有丝毫松懈。

 与此同时,赋税的征收和调用一直以来都累积得极为苛刻繁琐。再加上瘟疫肆虐所带来的死亡、丧葬以及各种灾祸,使得郡县变得空虚无人烟,广袤的田野也逐渐荒芜起来。当我收到来自所属城邑的报告时,得知百姓的户数和人口正在一天天地减少。更为严重的是,这些剩下的居民大多都是年老体衰的残障老人,很少能见到年轻力壮的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