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鸾记萤实

第三十八章(第2页)

 智王临走前叮嘱绣鸾,这个王嬷嬷是他最靠得住的人,只是人太梗直了些,要绣鸾好好跟她学习规矩。绣鸾拭去眼角一滴泪,不敢回嘴。可能是觉得自己的话太生硬了些,王嬷嬷随即略带歉意道:“老奴一辈子吃亏在这张嘴上,脾气不好,不会哄人。只是连老奴这几句话也禁不起,进了王府后,也活不下去的!王爷把小姐的交给老奴教,老奴说不得就得讨人厌了,一味说好话,是不顶用的!”

 “嬷嬷,良药苦口,我省得!”

 王嬷嬷微微笑道:“小姐是个聪明的人,事情就好办了!小姐,嫁了人就不比做姑娘了,王妃和别的侧妃既不是你的爹娘也不是你的姐妹,不会宠着你的,你可知道?”

 绣鸾点点头,柳叶儿也是这么说的,只是委婉些,想来这个嬷嬷也是个靠得住的。

 见她点头,嬷嬷接着道:“那我先把府里的情况跟小姐细说说,明天再开始学礼仪,可好?皇家规矩多,不比民间散漫……”

 绣鸾的脸白了,王府有一个王妃两个侧妃,绣鸾以为自己会是第三个侧妃,谁知王嬷嬷嗤地笑了一声,给她讲了两个侧妃的来历,王爷依例有四个侧妃,智王现有两个侧妃,徐氏是徐贵妃母家的远房侄女,徐贵妃怜她父亲战死,母亲病故,自小养在膝下的,而智王的母亲是徐贵妃的侍女,因此二人是自幼便相识的;董氏的娘家虽比不上王妃谢氏的娘家名满天下,如今也算是文坛的领军人物,当年受冤入狱,几乎要抄家流放,是智王力挽狂澜,救了其一家,董家献出嫡女为婢,以示谢意,王爷为了笼络董家,自然不能让她做侍女,就纳为侧妃。

 绣鸾像一只丑小鸭般低下了头,第一次,失去了小县城姑娘的傲娇底气。王嬷嬷拣出一枚羊脂透雕玉佩,放到绣鸾的手中,“上面雕的这个恪字,是王爷的名字,姑娘手里这个是独一份儿,王妃的玉佩是翠玉透雕智字,两个侧妃都没有呢!姑娘没有娘家可以仗恃,所能倚靠的也就是王爷的情意!姑娘可明白?明白就好,宋贵人生前最倚重老奴,老奴也尽心服侍,如今承蒙王爷不嫌弃老奴,打发老奴来伺候姑娘,是老奴的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