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岁也能谋划王朝来自90年的戏子

第55章 有了纸笔(第2页)

 陆三郎紧张的抓紧了我的手,讪笑的望着我。我无脑白眼松开了收讪笑:

 “小哥,能给我介绍下吗?家里有蒙学的书籍,我都识得了。我想看看《大学》《论语》《礼记》这些注解,然后再买本《大梁律法》《大梁编年史》”

 青衣一脸不可置信望了望我,又望了望老学究。老头也是来了兴趣起身放下书籍走了过来讪笑:“小哥儿,你真会《千字文》《三字经》这些了?

 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余成岁,律吕调阳。

 云腾致雨,露结为霜。金生丽水,玉出昆冈…

 无奈苦笑背诵了一段,俩手一摊。

 “鄙人姓王,字文昌。少有见识这么聪慧的小孩子,兄弟家学不错呀”乐呵呵的跟陆三郎打招呼。

 “王先生,您夸奖了 小儿跟我娘学的点字,我一个大老粗嘿嘿”

 “那也是家里家学渊源呀!小哥儿这律法史记这些都是刊印的书籍不便宜的 。两本一两银子。”

 “嘶嘶”,陆三郎吸了一口气,肉疼。

 “先生,这两本给我买下吧!便宜的字给我来一刀,毛笔给我来一支便宜的,墨条也是便宜的两条。”

 陆三郎咬咬牙点头,小厮跑去取。

 “先生,能请教您个问题吗?”

 “小友,你说”王学究笑迷迷

 “这大梁商税怎么收现在”

 “嗯”王学究思索了一下“小友你家是经营什么的?”

 “家里经营点香胰子售卖”

 “前年的政令,盐铁收税6成,茶4成,粮布税百分之3成,你这属于生活物资也是百分之三成。”

 得了答案,躬身行礼谢过。

 刘学究侧身避过行礼笑呵呵的问询:小哥儿,在那个学堂学习的的现在?”

 “小儿还未去学堂"

 “瞧我这忘性,家母教导的真好。兄弟可承想送去学堂”

 “秋后准备送去王员外家私塾。家里堂妹嫁王员外三房妾侍”

 “陆家村的是吧,那正好有缘了。我也在私塾挂职。”

 我谄媚行李:“小子陆明远见过先生”

 “你倒是会来事,好了书籍不必买了,既然都是亲戚,你也好学我给你办个借读,以后可以自己来阅读抄写。”

 青衣小厮抱着一堆东西过来,一听这话心疼的不行,“死秀才,我的200文抽成呀!”

 我打开了看了看刊印的书籍,字迹工整清晰。一本都小一斤。心想着抄写“费时费力纸张都得不少钱”

 “爹,付钱吧,还没进入学堂呢,不能让先生难做”

 陆三郎心疼呀,摸出钱袋:。“先生这多少钱?”

 小厮乐呵呵:“一刀纸35文。毛笔40文,书1两,1两75文”

 刘学究无奈苦笑:“收一两70文吧”

 陆三郎心疼的摸出1两一钱递过去,小厮麻利的收钱去柜台找钱。

 收了铜板闲聊几句,道别。

 父子二人上了驴车,去买了十斤棉花,3个碎布发簪。2斤黄酒,一斤花生米。3斤桐油。花了425文赶着到了张宅。

 进院子,一架崭新的驴车已经弄好了。师徒二人正在细细的拿着砂纸打磨毛刺。我小跳下驴车走近细细瞧:榫卯结构将各个部位严密的合隆一起,车轮还包上不知名的兽皮钉上铁钉。车棚子也是兽皮的带着活动的窗口。

 “外公,这可费不少功夫呀”竖起大拇指

 陆三郎拴好驴车也是小跑过来上下摸索,啧啧称赞:“张叔,这可真费不少工夫呀!您手艺也太好了。”说着从怀里摸出钱袋就要掏钱。

 张木匠沉了脸:“三郎可别掏钱,我和大外甥弄的驴车我花心思我乐意!你给买回桐油了没?”

 “三叔,那可不行?这可搭上材料又费工的,得收点,要不算个500文给您?”

 “滚滚滚,快去洗手吃饭。晚上请我吃顿酒就成!”

 妯娌从屋里也出来了。

 “三哥,听我爹的,请他吃酒就成。远哥儿东西都买了吗?”

 “婶子,都买了,你过来有礼物送你;娘也有!”说着从怀里拿出三个一样的碎布发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