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华夏:挽千古意难平第二艺术
第477章 俄罗斯的命运(二)
【当时面临物价上涨后的俄罗斯企业,最急需的就是银行贷款给他们购买原材料和维持经营。
但是俄罗斯的紧缩政策是减少货币发行量,同时增加企业的利润税率,希望以此遏制通货膨胀,减少财政赤字。
这里面的逻辑是市场上的货币减少了,人们没有那么多的钱去消费,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相应减少,自然有助于抑制物价上涨。
可是放开价格管控后,面临物价已经上涨的企业最缺的就是钱,从银行借不到钱维持经营不说,还要上缴更多的利益所得,造成的后果就是企业不得不通过裁员和缩减产能来降低成本。
企业与企业之间都难以经营获利,没有钱交付货款就只能相互拖欠。
很多小企业更是直接破产倒闭。
企业缩减产能甚至倒闭,国家生产力进一步萎缩,这与俄罗斯的改革目的完全相反。
而且企业裁员和倒闭又增加了大量失业人口,政府为了保障这些失业人口的基本生存,就不得不将本就不多的财政开支用在赈济上。
这就与开源节流减少财政赤字的目的又完全背道而驰了。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紧缩政策本就是应该用在经济过热导致的物价上涨,这时的俄罗斯经济下行,应当使用的是增发货币加大投资的刺激政策,通过增加货币总量,让市场维持生产消费再生产的循环。
俄罗斯反过来用的原因,就是过于相信西方经济学理论,认为通过严厉的紧缩政策可以迅速抑制通货膨胀,稳定货币,为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创造条件。
对这种理论的信任让俄罗斯都没有耐心去进行试点实践就全面推行到了全国。
在发现紧缩政策出现重大问题后,俄罗斯倒是迅速反应过来,开足马力印钱实行刺激政策。
仅1992年全年就增发了180万亿卢布,是1991年货币发行量的20倍,通货膨胀率高达2508.8%。
这个数据意味着俄罗斯平均物价水平在一年内上涨了25倍之多。